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81篇 |
免费 | 668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5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17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360篇 |
丛书文集 | 817篇 |
理论方法论 | 289篇 |
综合类 | 6099篇 |
社会学 | 259篇 |
统计学 | 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204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198篇 |
2021年 | 197篇 |
2020年 | 221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478篇 |
2013年 | 469篇 |
2012年 | 547篇 |
2011年 | 679篇 |
2010年 | 606篇 |
2009年 | 599篇 |
2008年 | 469篇 |
2007年 | 562篇 |
2006年 | 477篇 |
2005年 | 373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婚嫁格局变动与乡村发展——以康村通婚圈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 ,康村的婚嫁距离急剧缩短 ,通婚区域快速内卷 ,通婚村减少 ,婚入与婚出出现了地域上的不对称性。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速度打破了改革前的社会均质状态 ,引起了地区及村落发展的不平衡 ,而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初级市场网络的复兴也对婚嫁格局、通婚距离及流向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婚嫁格局的变动将造成婚入与婚出的失衡 ,危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村落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地域平衡 相似文献
2.
劳动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构建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必须立足江西实际,加强宏观指导,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制度创新,增加市场弹性,培育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和完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以促进江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申剑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3-58
新时期农村警务室建设存在着重“开门”轻“营业”、重“硬件”轻“软件”、重“独唱”轻“合唱”、重承诺轻践诺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经费保障不足、警力资源紧张、传统警务观念与现代警务观念之间存在矛盾、考评机制不完善等。为此,应积极寻求地方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支持,借用民力解决警力资源不足问题,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村警务室工作模式,转变观念,完善考评机制和制定向农村警务民警倾斜的政策等。 相似文献
4.
邢淑琴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61-62
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及就业问题,实地调查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指出农村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并据此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式迁移已经成为农民工流动的重要模式。家庭式迁移的女性农民工需要同时扮演雇佣劳动者和家务主要承担者的双重角色,这种迁移模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行为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利用浙江省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试图考察家庭式迁移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工作经验、培训经历、本地生活时间、工资对女性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但子女或老人随迁会显著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女性工作时间不同分位数上的影响具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中国乡村,在内外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快速实现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工作身份、价值观念、社会声望、知识结构、居住地域上都发生着历史性的新变化。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这些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深化对乡村知识分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一群体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7.
丁金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运用SWOT 分析法对青岛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岛具有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认识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季节性明显、人才缺乏等劣势;面临旅游新热点形成、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等新的发展机遇,但周边地区的竞争、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其构成了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认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品牌、保护资源、培养人才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幸福感是人们对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一种情感性评价,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本文在文献评述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提供的数据,从自我期望体验、身心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等三个层次上深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幸福感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对分类变量进行有序逻辑斯蒂回归,发现城乡居民幸福感差异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即农村居民幸福感不高于城镇居民。同时,简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因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当前农民对乡村振兴关注度和支持度较高,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成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但现实中,农民主体作用也受到诸如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民自身思想文化和能力素质不高、管理机制滞后及基础条件薄弱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需要党委、政府综合施策,采取完善乡村治理、健全政策扶持、建立引导机制、补齐短板缺陷、加强培育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状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针对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