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9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第3期《战略与管理》刊登了康晓光的《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作者对于中国大陆的社会状况及其“问题”有着敏锐的观察和解析,并提出了关于政治稳定性的“三维分析法”,在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方面做出了贡献。限于篇幅,笔者非常遗憾不能更多着墨于赞词,一开篇就要从批评下笔。[1]康文的理论模型从“群体”、“问题”、“手段”三个维度考察挑战政治稳定的力量。所谓“群体”是根据资源占有情况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类的结果,所谓“问题”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谓“手段…  相似文献   
2.
《杨凌车改:挡不住的诱惑》是一篇相当敏锐和深入的调查报道。这篇报道让笔者了解到一些以前还不太清楚的第一手信息。第一,是公务用车到底要占用多少行政经费。使用一个处级干部,人事开支一年不超过3万元,而为他配备一辆公务用车, 平均每年要花费5万元,即使在  相似文献   
3.
喻希来的文章“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发展战略再思考”“新兴世界大国的成长之旅:光荣与梦想———20世纪中国历史总成绩的回顾”等陆续在《战略与管理》杂志和一些网站上发表后,他的观点开始受到中国思想界的广泛关注。《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余世存在“关于九十年代的汉语思想”中写道:“喻希来先生‘画地自狱’,萦怀于中国历史的总成绩和文明的兴衰,他与世隔绝的思考反而具有90年代知识分子当中难得的大见识。”学术网站《思想的境界》版主李永刚在“编辑手记”中说:“喻希来先生对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和整体把握,让人震惊。”喻希来是我的一位忘年交,他常常要我给他的稿子“把把关”,因而使我有幸成为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这回我又是《世纪之交的战略性思考———中国历史、文明与现代化论纲》书稿的最早读者之一,读后不禁浮想联翩,感触颇深。拉杂写下一些即时的感想,是为序。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对于“中国的出路”的认识过程。初去日本留学时,曾抱有医学救人、救国的美梦。但有一回在课堂放映的画片上见到.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同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几个人商量出杂志,名目谓之《新生》,但没能问世就流产了。  相似文献   
5.
文化不自觉的典型文本──评盛洪《为万世开太平》──何家栋近年来,探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又成为热门话题。在林林总总的观点中,费孝通先生和盛洪先生这一老一少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1997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行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我们更强调党内集中制,但一个党的组织原则,与它的性质与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形成的“职业革命家的党”、“军队党”、“行政党”、  相似文献   
7.
人们需要新闻自由,是因为他们需要道德的生活、政治的生活、科学的生 活、趣味的生活。●要与国际接轨,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而不被边缘化和淘汰,就必须制 定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多元化实行内外有别,就是说,执政党对于自己主办的报刊 出版社和不是自己主办的报刊出版社要区别对待。●在一个开放社会,国家对媒体的管理,主要不是通过事无巨细的插手干 预,而是以法律为准绳,从管制逐步向指导转化。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风头正健的青年学人热衷于议论现代性的危机,鼓吹“后现代”、“后殖民”理论。他们一方面宣布人权、自由是“现代性所创造的”“虚幻的”“拯救意识”和“臣属的”“普遍性”话语,一方面又对同属于现代性话语的“民主”进行了“挪用”,大谈所谓“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例如崔之元在《读书》和住十一世纪》上发表了多篇有关“经济民主”的文章,又如张颐武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春夏季卷)宣称“一种新的文化民主……业已崛起”,但是对于政治民主的议论却甚为寂寥。这是一种值得人们深思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90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民族在大变革时代,经过剧烈的震荡和冲击,需要冷静地观察一下自己所处的方位,以便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否则,像黑旋风一样,只顾抡起板斧,排头砍去,难免误入歧途。但是稍作审视,却为文人的感伤而迷惑。他们哀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侵蚀、消解”,祈求“使我们的思想文化独立”,避免“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好像只知有国家,不知有人民,更不知人和文化是什么关系。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此说载于经典。若说“民族文化”,早就被…  相似文献   
10.
王小东在2000年第5期《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的长文。这篇文章回应了人们对“中国民族主义”者的一些疑惑。他说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绝不是所有中国的东西都赞成 ,所有西方的东西都反对” ,“个人权利是目的 ,团结是手段” ,“民族主义不但不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