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中国的历史,在近几十年间,曾一度迷途,走进了死胡同,在几代人的心灵中投下巨大的暗影。理性泯灭,文化断裂,文学也因而失落了清醒的历史意识。然而,步入歧途的历史,毕竟还是历史,毕竟组成着无限延伸的历史链条的一环。严重挫折之后,常常会有一段坦途;而历史的灾难,也总会由历史的进步加以补偿。但这必须是在认真总结并消化了挫折和灾难提供的教训之后。  相似文献   
2.
风格鉴赏在文艺学风格论中的位置 风格是文艺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一向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重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创作过程中,独创风格的形成,是作家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既可以视为作家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视为他艺术上达到的境界。在鉴赏  相似文献   
3.
“父母官”,本是 中国古代对地方官员的一种带有褒美性的称谓,多指州县的主官,如县令、郡守、州刺史等。始于何时,不很了然。《辞海》说是“大  相似文献   
4.
由红线女开宗立派的红派艺术,是现代粤剧的主要流派之一,能够反映上一世纪粤剧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成就。红派艺术带有鲜明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这特色的形成,与他的文化承传、家庭熏染、故乡情结、文化交往等都分不开。她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长篇传记文学《群山》置于世纪反思、弘扬延安精神、表现地域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来肯定其特有文化性价值和艺术性魅力,认为《群山》是传纪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风格的独创,植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和个性,这就是风格的个体生成而言;风格的鉴赏,起源于人物的品藻,这是就风格的历史发生而言。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风格对个体人格的依赖,决定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当读者进入鉴赏过程,要对作品作总体把握时,就不能不面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家的人格的关系问题。 历来的理论家和鉴赏家一般都把作品的风格看作作家人格的表现,并且主要用作家的才  相似文献   
7.
延安大学校友、书法家赵学敏先生,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人生历程紧密相联并且互为表里。他自幼研习书法,有着扎实的童子功,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形成了以“雄逸”与“秀逸”为基本审美特征的书艺风格。他还提出“人民书法’’的理念,他的作品始终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人民,书法造诣达到了创新、时代精神和书家人格修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四人帮”根本不承认文艺有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他们认为,文艺作品一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表现了某种客观真理,就是大逆不道,就犯了弥天大罪,就要大张挞伐。在这种情况下,常加的一顶帽子,就是所谓“写真实”。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只要被加上“写真实”的帽子,就永无翻身之望。“写真实”论,是“四人帮”加给十七年文艺的重要罪名,属于“黑八论”之一。在“黑八论”中,同“写真实”论有联系的还有“现实主义深化”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它们也都作为压人的帽子和打倒人的大棒,而不时被“四人帮”挥舞。否定文艺创作的真实性,是“四人帮”庞杂的文艺思想体系的重要特点。他们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许多理论口号和创作口号,都与此有关。不仅所谓“反对写真人真事”、“主题先行”一类口号,公然无视文艺的真实性,就是“三突出”、“三陪衬”一类的戒律,也都无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艺的开端,实际上要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浩劫的“文革”算起。改革开放早期,八十年代初的四、五年是新时期文学的早春时节。文艺批评是在春寒料峭中起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并为文艺创作的新题材,新趋势,新潮流保驾护航作用的。八十年代中期的文艺批评以多元吸纳和关于文学主体性争论的特征。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以承偿了八十年代“文化热”的成果以在“文化反思”为主潮。是文学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为新世纪文学批评谱写盛世华章铸就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今天要讲的话,不是总结。因为,这是个学术讨论会,交流会,一般说是用不着总结的。如果一定要有总结的话,我以为,刚才复旦大学方柯同学代表与会两院研究生所作的发言,就可以看作你们自己的总结。他用“交流了信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不足,增强了信心”二十个字,概括了你们的收获和心情,很贴切,也实在,我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