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健英 《北方论丛》2004,(3):117-120
先秦法家的"法治",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但从实质上来看,"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以法治国"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从来都为人治主义所主宰,是人治的法治,专制的法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检省以及对自身存在境遇的反思。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对全球问题的关切、对人类共同困境的忧思,使二者在表现出巨大理论分歧的同时又体现出了相当的兼容性。而在现实层面,全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纠结、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生态与政治的纠葛,使生态伦理遭遇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寻求生态问题上的道德共识,依托生态道德的传统资源,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生态伦理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和谐的思想观念源远流长。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道两家和谐思想的同异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思想并汲取其中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以期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启发。一、儒道和谐思想同论先秦儒道两家虽然在理论上大异其趣,但出于对当时人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人类自身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的反思,两家都提出了非常深刻的和谐思想,对和谐本体、和谐价值、和谐内涵都做了一致的探讨。1.和谐本体论在儒道两家的宇宙生成论图式中,他们都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出发,以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史伯和晏婴的“以…  相似文献   
4.
毋庸讳言,诚信缺失现已成为中国社会道德方面的突出问题。经济领域里的坑蒙拐骗、制假贩假,学术领域里的沽名钓誉、学术不端,一些政府部门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道德后果使人成为了社会关系中的"陌生人或被放逐者",这并非是一种道德进步.人伦缺失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教育本质的遗忘.儒家的人伦观给今天的人伦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但也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理论限度.  相似文献   
6.
历事数君的冯道是五代道德场景中标志性的人物之一,成为后人解读五代时期的道德符号。人们赋予冯道现象以种种道德象征意义,对其无廉耻、奸臣之尤的负面道德评价是历史上的主流声音。五代之乱造就了历史上的冯道现象,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赤裸的一幕纲常倾覆、道德沦丧、风俗隳坏、士人无行的乱世道德场景,折射出了五代时期的道德伤痛:人伦关系全面倾覆,道德调控几近崩溃,社会成员道德底线失守,社会道德评价几近失语。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冯道现象以及对史家对冯道现象的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时候,仍然会产生道德评价中的纠结和困惑,仍然会引发一些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相似文献   
8.
陆贾《新语》的思想倾向以儒家为主 ,内容包括仁义为本的德政观、与民休息的民本观、重教化轻刑罚的德刑观。他上承孔孟德治仁政思想 ,下启贾谊、董仲舒德法相辅、德治为主的主张 ,对汉初治国理念的确立及走向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