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中,康德一方面对前哲学家的“上帝”、“存在”、“证明”提出怀疑;另一方面力图挖掘这些概念的根基,并在批判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行“还原”.通过还原,证明成为证据的可能性问题,存在的根基在于先验哲学,上帝成为实践理性的假设,使人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上帝”、“存在”的本质,同时提出了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这些论证是先验哲学的序曲,在论证的背后蕴含着气势恢宏的先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罗尔斯的正义思想、广包性文化对科技进步的影响,着重探讨了政治构建的两种模式对科技的作用:强政治模态和弱政治模态,不同模态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提出了弱政治模态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机制,强政治模态下技术突破机制。突出阐述政治构建对科技进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共享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提出高职院校共享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是一种"顶层设计";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初步构建共享型教师队伍的运行模式。同时,进一步论证在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共享,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以适应学科发展,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推进全省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