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的分化与相应的劳动划分和独立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独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分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专门的脑力劳动是生产力带动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有效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有教无类”是孔丘办教育的一个口号。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为了扭转批林批孔的方向,抓住这个口号,指使其御用班子大搞影射史学。他们按照张春桥“讲历史都是讲现实”的模式,从反动的政治目的出发,实用主义地解释“有教无类”,予以一笔抹杀。今天,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对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揭露“四人帮”的反动实质。“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有教无类”出于《论语·卫灵公》,是有确定含义的。但“四人帮”的“学术”顾问,长期以来,披着“学者”、“权威”的外衣,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不断地变幻着“尊孔”、假批孔的面孔,对“有教无类”的解释,作了实用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政治突飞猛进、思想学术开端发轫的时期。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文学艺术的各种主要形式或其雏型渐次出现,所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加上散文、寓言的写作经验积累,产生了初期的小说和“小说家”,拉开了我国小说史的序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庄子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曾经先后步鲁迅同一诗韵写过两首诗,两次都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和个人生活、创作的关键时刻。他自己很重视这两首诗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反映了他和鲁迅之间关系的本质和主流。第一首写于一九三七年,收入一九三八年出版的《战声集》。郭沫若在北伐战争和参加南昌起义以后,由于革命转入低潮,为了保存和准备力量,他离开祖国,旅居日本,以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但是,在这十年中间,他一天也没有忘怀苦难的祖国。日本朋友们知道,他庭院里种的雪白的木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