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对东北殖民文化渗透的开始。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久,又在大连创办了机关报纸《满洲日日新闻》。这份报纸,作为日俄战争的产物,将日本在东北的文化渗透推向了极致。本文以登载在该报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解读这些作品是怎样配合该报的宗旨,发挥"满铁"机关报的作用和功效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大抵认为,创造社的正式成立日期是一九二一年的七月,比较权威的根据,始见于它的创始人之一郭沫若的《创造十年》。早期创造社的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对这个看法也未提出疑义。王西彦等所编《中国新文学史稿  相似文献   
3.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日本当代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成本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坚持“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在实践中采取“变形虫经营”方式。有效的成本管理是稻盛和夫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家的成本意识还比较薄弱,他们减少成本的方法也不够科学。稻盛和夫的成本管理方法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谷鹿二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是一个中国语造诣颇为深厚、谙熟中国文化风俗的日本人。1925年,他在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上,分34回连载了《正确的支那语》一文,后又集结成书。这是一篇主张打倒协和语的檄文,认为协和语是一种国籍不明、伤害日本人自尊、有违中日语言规律、无法实现无障碍交流的语言怪胎。中谷的文本,已然成为现今协和语研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5.
《满洲评论》(以下简称《满评》)是伪满洲国时期南满洲铁路调查部内部分化出来的日本左翼文人及当时在伪满洲国活动的新闻界人士创办的时事评论周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创办,1945年7月日本宣布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九年七月,丁玲以《介绍〈到M城去〉》一文,显露了她转向无产阶级立场的端倪.其后不久,她即与胡也频双双成为左翼文化战士."一九三○年五月我们逃离济南,一回到上海,便参加了左联".当时,丁玲正怀着身孕,身体关系,未能直接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以至于茅盾先生觉得,"一直到这时候丁玲好  相似文献   
7.
《满洲评论》创刊前后——时事与文学的初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8月15日,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创刊号发行,主编橘朴、文学专栏编辑山口慎一。本文叙述了在华日本新闻人士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付诸的一系列活动,触及了《满洲评论》创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以及事变爆发前后该刊的舆论导向,侧重考察了《满洲评论》文学专栏中时事对文学的映射,还原了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九二七年的秋天,亦即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终结、左联文学十年的萌芽时期,丁玲开始了她的小说创作.其后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她先后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余个短篇问世,震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这一时期,在丁玲的整个文学活动中,无论就其思想发展还是创作道路而言,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因此,我们把丁玲的这一段经历,称作她文学活动的早期,时间是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九年底.  相似文献   
9.
洪仁善  尚侠 《日本学刊》2007,(4):130-137
明治时期日本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字改革风潮。知识界在废除汉字、削减汉字的前提下达成共识,假名表记说、罗马字表记说、简略英语表记说、神代文字采用说等推波助澜,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场风潮绵延近半个世纪,结果仅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日语的表记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汉字的平民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仁善  尚侠 《日本学刊》2006,(5):142-148
战后日本汉字的平民化问题,是近代以后日本为脱亚而全力摆脱中国文化影响的一桩个案。自明治维新前后,为废除汉字、实现国语的言文一致,日本政府与知识界便一直保持着共识。然而,最终能够做到的只是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并且在战后以“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作为国家统一的书写模式,推向社会的终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