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调个体和人类价值的世界主义以及强调国家价值的社群主义是国际关系规范的两种主要思想传统。在较长时期内,两者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与内容。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两种传统都受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评,其结果是反基础主义的兴起。反基础主义质疑价值基础的客观性与必要性,从而成为一种没有伦理规范的道德主义。反基础主义的批判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但由于其作用仅限于解构而非建构,因而很难在解释与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笔者由此主张超越反基础主义,在吸收传统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性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2.
虽然权学交易型腐败危害极大,但在高校已几乎被人视为常识而见怪不怪。如何打破这种“常识”并给予相关腐败分子以相应的处理,是高校反腐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金牌总数第一的骄人战绩。然而,我们在尽享激情、光荣与成功之余,也需要逐渐冷静下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在收获奥运成功之余,是否也因此而拉下了一些“功课”?  相似文献   
4.
自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南沙群岛主权争端成为中越间唯一的重大遗留问题,是进一步推动中越关系发展不可回避的障碍。进入新的世纪,为确保中国的安全环境和促进两岸统一,中国必须大力加强睦邻外交,与越南构筑一种全新的友好关系,根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沙问题。这将为其它国家树立一个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促进整个南沙争端的解决,维护地区的安全、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后核危机之所以在朝鲜半岛反复发生、僵持不决,主要与半岛安全结构的失衡有关。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鲜希望借助核武器恢复安全结构的均衡,而处于强势地位的美国则希望保持既有优势,甚至一度希望改变朝鲜体制,完全颠覆现有安全结构。中、韩作为朝核问题中的两个重要当事国,并不希望看到朝鲜拥有核武器,也不愿看到朝鲜的崩溃,是安全结构问题上的维持现状者。正是这种安全结构上的利益分歧与博弈,使得朝核问题成为地区安全局势中的一个持久热点。  相似文献   
6.
从身份角度解释外交政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主要是建构主义影响所致。建构主义认为,利益是由身份建构的,是国家身份而不是国家利益最终决定了国家的对外政策。这与传统的理性主义不同,后者一直视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根本不把身份看作是一个重要问题。两种理论均有其贡献与缺陷,对此进行有机的扬弃与结合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利益是国家行为的终极出发点,它塑造了身份,并进而决定了对外政策。当利益发生重大变化时,国家身份迟早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点已在建国60年来的当代中国外交实践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先生走了,却留下一道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痛处,也让无数中国人感到困惑:国家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为何高等教育离我们所期待的反而越来越远?其实,中国高校并不是没有改革。如果我们仅仅把改革理解为对原有事物与现象的改变的话,高校改革并不缺,而且其幅度之大、程度之猛烈,实乃“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为挖掘其精华,本文就普遍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在矛盾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特色理论”的哲学基础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一些城市的出租车罢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重庆,由于它作为直辖市的特殊地位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亲自召开座谈会,吸引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令人欣慰的是,重庆的出租车罢运事件最终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出租车公司承诺要降低承包费用,政府也开始打击黑车现象。在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的今天,这次事件的顺利解决无疑为这个刚开始的冬天带来一丝暖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是晚清外交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要理解邦嵩焘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就必须了解其外交性格,而要了解其外交性格,就必须联系湖湘文化.作为晚清杰出湖湘人物中的一员,郭嵩焘重“势”讲“理”,形成了一种“霸蛮”与“灵泛”相杂合的外交性格.这种外交性格的形成,既与孕育了郭嵩焘的湖湘文化这一大背景相关,又是郭嵩焘本人独特生活经历的必然体现.秉持这一外交性格,郭嵩焘既取得了不少外交成就,也留下过一些失误或败笔.分析这种外交性格的形成及其实践,对于进一步理解郭嵩焘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复杂性,深入研究晚清湖湘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外交思想,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