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欧盟安全治理是一种新型的、非传统的安全治理。作为非传统的安全行为体,欧盟超越传统军事、防务范畴的安全认知,确立了冲突预防、危机管理、反恐合作等核心安全职能,并逐步构建了多层次、跨支柱的安全治理结构。尽管还不够完善,但在国际安全概念不断延伸、安全议题不断扩展的背景下,欧盟的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转变,国际合作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势头强劲.西方学术界纷纷从不同理论视角阐释国际合作的动因、模式与过程,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霸权合作论、国际机制合作论与共有观念合作论.本文试图对这些国际合作理论进行综述,并试图在比较中给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样的娱乐节目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这些节目对青少年心理的成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娱乐节目为青少年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人生体验,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和自主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节目中一些不良的因素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外部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娱乐节目的传播途径不断拓宽,从内部看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本身具有未成熟性。所以,我们要构建健康的传播环境,引导娱乐节目在青少年成长中更好的发挥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欧盟主动介入解决伊朗核问题,作为直接交涉的一方被予以重任。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动机,主要是出于地区安全与稳定以及能源供应的考虑。欧盟的介入化解了部分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危机,但双边谈判仍然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批判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下,国际安全研究逐渐改变原来单一的政治学和客观主义方法,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转变。这股新安全研究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安全理论的社会学回归。本文以"社会世界"本体论假设为基础,对安全的社会学本质进行解读。从社会本体性生存出发,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个体或社会群体对他者行为可预期性程序的社会信任,体现了社会互动基础上的一种主体间认知;安全的主体与指涉对象最初是以个人为参照的,尔后推及到由个人组成的各层次政治、社会群体。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安全本质有利于促使对国家安全的研究走向多层次、多议题与机制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社会学视角,表现为冷战后兴起的借鉴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超越传统的安全理论本体论假设、研究对象与议程的新安全研究.影响较大的欧洲学派与美国学派虽然研究风格不一,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呈现出整体的理论特征:以社会实在为本体论基础,运用结构-行动者的社会互动为研究路径,借鉴社会学概念来组建自身的概念系统.西方国际安全社会学视角研究充分体现并有力地推动了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并产生了较大的现实影响力.该研究在理论的系统化、实证分析的多样化以及研究队伍的多元化上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吉登斯的本体安全理论以挖掘个体存在于社会的心理需求来揭示自我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是国际政治社会学回归的一部分,其研究主体从国家到个体,研究范围从国际到国内,研究内容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恰好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现实特征。国际政治本体安全理论的本体论相对灵活,它以行为体的本体安全需求作为理论假设,并强调社会实践与规范对个体塑造自我认同的影响,同时也探究社会认同动员中隐藏的物质与权力因素。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的这些创新价值,使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是否发生质的变化展开了争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建构主义学者对日本"反军国主义文化"的研究略占上风。他们指出,冷战后的日本安全政策在"反军国主义文化"的制约下不会发生质的变化。21世纪以来,新现实主义与制度自由主义的研究成为主流:前者认为,由于安全环境的变化,日本走向"正常化军事大国"的道路不可避免;后者指出,日本在安全态度上转向"国际主义",美国可以利用其在军事方面的主动性深化美日同盟关系。美国学界还着重从文化规范、公共舆论、选举体制、政党政治、政治体制等视角,探讨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根源。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研究呈现路径多元、视角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陷入范式之争、忽视政治势力对公共舆论的逆向影响等诸多不足。总体而言,出于为自身战略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立场,并受缚于日本财力的支持,美国学界的研究缺乏全面的历史观,且受价值观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