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第一场圆桌会议徐敬亚(主持人):今天各路朋友汇集渤海之滨,来到比想象美丽得多的锦州,坐在比想象大得多的渤海大学校园中,共同谈论"华语文学与世界文学",令人心情开朗。首先,我要祝贺这次会议、祝贺渤海大学,祝贺渤海大学通过《当代作家评论》这样一条导线把大学与文学界联系起来,也希望这根敏感  相似文献   
2.
品牌收购之所以吸引眼球,不仅如《大预测》作者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所言,来自世界处于中国经济阴影下的焦虑,更关键是全球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制造的幻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导致创意产业横空出世,金融资本翻云覆雨,直至宣称非物质劳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霸权地位,仿佛全球经济处于失重状况,既可以完美地分离,又能够自由地漂移.然而,NBA某个明星出战总决赛,他脚下的名牌球鞋也许出自亚洲血泪工厂的童工之手;纽约某个白领女性下班回家,她揿下自动洗衣机的按钮,这台洗衣机的电脑芯片可能由中国南方的打工妹安装调试……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随着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们普遍感觉到,现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2001年1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研究,有某种"去政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或从微观上发掘左翼电影与鸳鸯蝴蝶派电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它们共同归于"商业化"氛围的同时取消了政治的作用;或从宏观上强调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其深厚的电影文化积累滋养了左翼电影,同时也软化了它的政治锋芒,甚至认为电影文化传统起到了某种纠正政治偏颇的作用……上述研究确实对我们在更宽广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左翼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左翼电影的"政治性",那么,它在中国电影历程中的独特地位该如何来界定呢?本文认为,上海电影文化以及鸳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对左翼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可是,左翼电影却因一种新的"政治"视角介入,超越了当时的商业电影,"回溯性"地将上海电影文化中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高峰.本文以左翼电影中较有代表性的<神女>为例,对些进行了分析和阐明.  相似文献   
5.
问:最近在网上看见你呼应李陀关于"文学性"问题的讨论,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在学术界争论很长时间了,怎么最近又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了呢?  相似文献   
6.
"帝国"、国家与地方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全球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一个价值判断,而是以之为生活真实,在现象上作一个恰当描述及理论论断。作为意指"全球化"的"帝国",是与"国家"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与传统的"帝国主义"更是截然不同。它是一种新形式下出现的新的"政治秩序",以一种非中心的方式将世界纳入到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扩张的疆域之中,这种新的控制形式在"瓦解"国家的同时释放出"地方",即在与"国家"相对的语境中下重新界定的各种区域统称。在讨论"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及由此涉及的"国家"和"地方"关系问题时,"地方文化"只有参与其中才能避免在全球化过程中最终论为消费的奇观。  相似文献   
7.
品牌收购之所以吸引眼球,不仅如《大预测》作者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所言,来自“世界”处于“中国经济”阴影下的焦虑,更关键是全球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制造的“幻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导致“创意产业”横空出世,“金融资本”翻云覆雨,直至宣称“非物质劳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霸权地位,仿佛“全球经济”处于“失重”状况,既可以完美地分离,又能够自由地漂移。  相似文献   
8.
<正> 赣州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赣州地区文艺理论工作者协会在赣州联合召开“周书文红学研究十年成果研讨会”,诚如红学研究家杜景华先生所说:“在中国,为一个人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开一个讨论会,恐还是第一次。”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说:“赣州地区开创了一个好先例,这不仅对你个人(指周书文)是一种鼓舞,也对整个红学界是一种鼓舞。”出席会议的有3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14篇,红学界专家贺函18件。现将这次研讨会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学制度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文学的生产方式也从个体写作转向制度写作,文学不再是纯粹的意识观念和语言形式,而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创造的场所。现代社会的职业作家创作机制,报纸杂志的传媒机制,读者接受的消费机制,文学社团、文学机构的组织机制以及文学批评的规约机制等等,共同形成了中国作家写作难以逾越的文学制度。文学制度作为文学生产中的一种体制力量,在其背后也隐藏着知识与权力、个人与社会、自由与规则等多重矛盾。目前的文学研究对文学制度理论和现象都缺乏深入的探究,虽然对文学的社会背景、文学的出版与传播、文学的社团与流派、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文学的制度问题,但却没有上升到文学制度的理论高度,缺乏制度研究的“自觉意识”。因此,文学制度无论是对中国文论建设还是中国文学史研究而言,都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深入讨论的理论话题。本刊现组织四篇关于文学制度的笔谈,分别就文学制度与文学研究的有关问题展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以期推动对该论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