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区分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学者们对历史规律问题的研究涉及历史规律的性质与特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研究和认识规律的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董新春 《职业》2015,(9):129
为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聊城市技师学院积极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改革实践,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中学、学中做的"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从三个方面,对361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生了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过渡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到兼顾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转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积极自由和积极国家的概念,立论基础也变成了以道义论为基础的新契约论。之所以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与社会从价值一元发展到价值多元这一历史事实密不可分的。价值多元化产生于自由主义,但又是对自由主义的一次非常严峻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演变成自由主义的异化物。  相似文献   
4.
完善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是遏制和打击贪污犯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下,从我国廉政法制建设的视角,结合反贪工作实务,对贪污贿赂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控制贪污犯罪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自我认同问题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但在前现代社会,该问题一直隐而不彰。自从人类开始现代化建设以来,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的反差使自我认同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现代西方学者对此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都无益于问题的根本和全面的解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以“环境决定个人、个人改造环境”为原则才能揭示自我认同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历史规律与自由选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以此为起点,双方就历史规律的存在性问题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以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肯定派"肯定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否定派"以个人自由选择为最高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对历史规律予以否定,但其理论本身也悖论重重.两大阵营虽然在立场和观点上各执一端、大相径庭,但在遵循片面而极端的思维范式上似乎师出同门.因此,"肯定派"不具有彻底的说服力,而"否定派"也难以真正否定历史规律.当前的任务就是在扬弃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思想.  相似文献   
7.
消费论     
消费本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相同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和宗旨的活动.但消费主义思想支配下的消费则违背了消费活动的初衷,成为人的发展的阻碍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克服消费主义的弊端,建立一种健康的创造性消费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身份,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初步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追求民族复兴的百年实践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化解了人民主体的能动性、组织性和斗争性难题,将散沙式的民众锻造成崭新的社会政治主体,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人民如何成为历史主体”这一关键问题,而且大大深化了对“何为历史主体”问题的认识。中国人民历史主体性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