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1.
生存问题是人生的基本问题。阮籍直视惨淡的社会人生,面对短暂的个体生命,表现出深沉的生存悲剧感,其诗文亦处处涌动着难以抑止的生命张力,以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抉择的痛苦。在其自我追问的过程中。阮氏最终找到了自我存在的精神家园.建构了本真自然的诗性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东西文学理论的不同架构是由于在各自深层的思维和意识当中,其不同的“模子”选择和应用的结果。中国人有着浑圆整观的思维方式,并溶解和贯穿在古代文论的运思模式和语词表达特性当中,体现出整体灵动的生命观照和“一以毕万”的言意追求。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世纪之交的一个热门话题。古代文论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宝典,如何实现与现代的对接,融入当代文论的建构当中,这是本文所力求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对古文论的选择、接受与梳理的三个步骤,逐层推进探讨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及其学说是多面而开放的,在世界范围内,巴赫金研究已经呈现出“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巴赫金”的复杂现象。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巴赫金,20多年来,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方面,鲜有人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及其学说。文章试图发现对话与传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巴赫金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从中发现巴赫金与传播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对话理论令人惊异的前瞻性。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正是我们对传播的期许。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歌是唐、宋诗风转变的铺垫。本文结合晚唐的衰微国势、政治空间、士大夫文人生活水平、宗教哲学对晚唐诗人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探讨晚唐诗人内向幽微心理产生的原因,并进而分析内向心理带来的诗歌特色:冲淡玄远和含蓄委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晚唐诗歌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女性心态,源于专制统治对士大夫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晚唐诗人人格心理女性化的倾向主要在于仕途压力、生活环境及情感需要。诗人的女性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是对女性形象的刻划由意象化趋于生活化,二是通过女性形象表现自我弱者的心理,三是题材的细小纤柔。诗歌风格也因此而向着笔触细腻、含蓄深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报纸导读应运而生,并以其灵活的位置、多样的形式以及导引读者、推介报纸的特殊功能,成为报纸创意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逐步成熟起来的报纸导读在制作时也明显地区别于新闻标题,体现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本文针对西藏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的相应对策,最终实现不仅仅是让学生学法懂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把文学研究当作一种文化存在来追问,必然关联到作品的美学风格、创作意图、主旨倾向等,而这又无不受到地域环境与文化生存的制约和影响。基于此,通过对欧阳山《三家巷》的语言风格的呈现、民俗风物的描绘、生存意识的剖析等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美学探求,可以窥见岭南文化的生命本质及岭南文学的叙事依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