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关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规定与拆迁实践严重背离,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定性不清,政府在拆迁过程中角色错位,公益拆迁与非公益拆迁界定缺失,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应是厘清基于不同目的的拆迁行为,其性质及拆迁权属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为激发光源,采用共聚焦光学结构,研制了一种小型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整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配置了两种发射波长的激发光源(532nm、473nm),可以柱上检测或配流通池,能应用于几乎所有的液流分析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器的最小检出浓度分别2?10-11mol/L,最小检出量?10-19mol,响应线性2个数量级,可满足日常生化痕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共聚焦光学结构、半导体激光和发光二极管固体光源为激发光源,研制了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系统。整机采用模块化结构 利用分立的检测池模块 可满足微流量分析及常规分析的需要。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评价了该检测体系,浓度检测限为0~7~10~9M 线性范围为10~2~10~3。  相似文献   
5.
谭峰 《南方论刊》2006,(2):71-71,65
《经济法学》是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经济法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加上职中生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因而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案例教学法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法学教学自身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实施法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列举、典型案例剖析、旁听法庭审理案件、举办模拟法庭等活动,以介绍、讲解讨论、辨析答疑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浅谈《还坛神》语言特色及其他谭峰“还坛神”这种活动是解放前流行于湖北恩施一带的酬神祭祖.驱疫消灾.以求人畜安康.财运亨通的一种还愿仪式。在其迷信的外衣下.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举凡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神话传说、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乃至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7.
一、别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有《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 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 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课本注“以半别公”的“别”为:“赠别,分别时的赠送。”一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或辅导读物也照搬此注予以训释或翻译。实际上这条注释是靠不住的,它既有望文生训之弊,又有增文成义之嫌。  相似文献   
8.
苦·患·患苦     
“苦”“患”是古今常用的两个多义词。“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说文》:“苦,大苦,苓也。”(据段注本。)其味极苦,故引申为“痛苦”等义。“患”,《说文》:“忧也。”本义是“忧虑”,引申为“祸患”等义。而“痛苦”、“祸患”等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事,因而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苦”“患”在古代曾以同义词的面貌出现,不仅可以互训,《广韵》:“苦,患也。”又:“患,苦也。”而且都具有“厌恨、憎恶”这一古义。它们的这一古义古代常用,今已消亡,今人往往失察,以致造成:一般辞书如新《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漏列了这一义项,新《辞源》“患”下有这一义项,“苦”下亦漏列;今人注释古书,为其常用义所拘,或者不予作注,或者注而有误。现就注释失误的各举一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村情况,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特殊规律,成功地进行了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体系.毛泽东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出于教学和面向中学实际的需要,笔者常翻阅中学文言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受益不浅。教材的注释准确精要,便于教学,但也不无可商之处。笔者曾作札记百数十条,限于篇幅,现仅就初中部分胪列数条,以就教于教材编注者和同志们。 《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教材注“无请”为:“不问,就是不再说话。请,问。”古书中“请”当“问”讲固然屡见,但此处释“请”为“问”或“说话”,词义过于狭窄,也不切合上下文意。扁鹊的陈述是照应前文的,特别是紧扣“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这几句作出回答的。扁鹊不面谒桓侯却“望而还走”,是“桓侯故使人问之”的原因,扁鹊必须对此作出正面回答。因此,这里的“请”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