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车瑞 《学术探索》2014,(2):103-105
东西《原始坑洞》摆脱了既定的美学范式和语言秩序,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于短小中见张力,简赅处寓精辟,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张力,他的文字以冷静而残酷的叙事策略完美地再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神髓、解构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权威与禁忌、在自我放逐与命运抉择的面前选择了人性之善,并在极具反讽的文字中以不动声色的笔触表现出生命消逝与生命延续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2.
《霸王别姬》和《萨拉辛》是两篇极具相似点的作品,但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同志”小说。相同的单亲家庭造就了两位不同的艺术家;相似的同性之爱造成了共同的命运悲剧。他们承受着命运的“阉割”,在传统引导的社会中却从未泯灭独立人格的渴望与艺术生命的坚执追求。罗兰.巴尔特的《S/Z》有助于我们分析萨拉辛的性格及命运,更促使我们在纵深的传统文化层面探索萨拉辛与程蝶衣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众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跟上移动科技的步伐,调整图书馆管理模式[1],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图书馆管理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简要对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木吒是西游文化研究中较少受人关注的形象。但无论是与观音菩萨下凡促成唐僧西游取经,还是半路协助孙悟空收服各方妖魔,抑或助周降纣屡获战功,都足见他的不可或缺。其形象先后经历了释道儒的衍化过程,即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的大弟子惠岸行者到道家普贤真人的徒弟木吒,再到遵循儒家三纲五常与哪吒厮杀的二太子。木吒也是一个佛教形象中国化,中国形象本土化,本土形象神话化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并非凭空产生,它源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上古神话中与猪有关的原始意象代代相传给这一形象的问世提供了可能性。猪八戒身上具有的贪财好色、半人半兽、肤色玄黑等特点均与上古神话有着密切联系,借鉴西方“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猪八戒产生的深层文化渊源,并透过此形象折射出原始先民对客体世界所具有的朴素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6.
广西作家东西以其犀利乖张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善于在荒诞与幽默中融入自己的深层思考.<反艾词大楼>就是作者通过反讽和陌生化的手法展示现代文明冲击下人的尤其是女性的生存问题,揭露弱势群体的失语现状.  相似文献   
7.
财务管理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全面构建现代化社会的时代产物,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高层次、高水平专业理财、管理、金融专家。在新形势下,为始终确保高效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就必须以创新意识与开放眼光,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学生本位为根本原则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与调整,进一步落实国家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明代诗人谢榛所著《四溟诗话》集中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深层规律,首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情景论"提到了诗歌本体的位置,提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的观点,规定了诗歌的本体构成。其次揭示诗歌真妙与自然的审美特性,把"真"纳入审美建构之中,表现人的真性情是谢榛诗歌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最后全面总结诗歌的艺术方法,一是学古之法,以"点化法"概之。二是广集众长,自成一家之法。三是构思的方法,专讲别开生面,独创新诗。谢榛论诗涉及诗歌理论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末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与形式所做的转变与革新。清末诗人郑珍继承韩愈以俗、丑之事入诗的传统,表现出清代诗人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积极探索。诗歌除内容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同光体诗人大量运用长题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为诗坛注入另一种空气。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相辅相成的,新人与古人、新诗与古诗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学与文化的“互文”现象,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陈衍主张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观点,正反映了这种文学互文关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清末诗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