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彭连清 《西北人口》2008,29(4):77-8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农部门,同步实现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这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结果,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日益活跃,劳动力就业结构效应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呈加强趋势。消除限制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增强我国区域问劳动力流动性,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应时之举。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把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资源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基于区域优势,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的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中下游产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南部沿海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较大,发挥着引领全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由于南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却较小;南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具有空间邻近性特征,与东部沿海、中部、西南地区相互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首先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然后,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弱;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其溢出效应大部分为内部相互吸收;中部区域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较紧密,获得的溢出效应最大;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经济联系弱,对沿海地区产品依赖大,外溢较大,受溢很小;东北区域则相对封闭,外溢和受溢效应都很小。  相似文献   
6.
彭连清 《中国劳动》2001,(10):16-18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特殊国情,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从长远发展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条通过城市工业部门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发展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西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内部各省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低;西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地高于其它区域对西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西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所以西北地区应注重加强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学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经济联系。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与其他经济区域产生经济联系并相互影响。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东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他国内各区域的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内部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高;东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邻近的北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