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8篇
  2012年   1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54年,对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我接受了开辟处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亚热带绝域墨脱县的工作,一干就是16年.那里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一年中仅有三个月可以通行,故称"孤岛"."孤岛"16年在我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特殊的环境、艰难的生活、繁重的工作,造就我的精神和信念,令我终生难忘.16年中,我含辛茹苦写出了50多万字的日记,现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天,我很乐意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奉赠给读者朋友,如果您能从中得到一点什么,那将是对我这个"老西藏"最大的宽慰.  相似文献   
2.
“人背人”的路朋友,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可能以为笔者在说天方夜谭吧?不!这不是臆造出来的故事,而是西藏民主改革前封建农奴制的一个缩影。“人背人”这张照片至今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西藏革命展览馆展出。它留下了西藏过去社会历史难忘的一页,让人们永记。作为18军的一名老战士,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我和其他同志们一样,面对农奴制度下奴隶惨遭压迫的情景,心情十分沉重。1952年8月,我亲眼目睹了一名逃跑的奴隶被抓回,遭农奴主毒打的场面。这位善良而有勇气的反抗者,被倾多宗本(旧时称谓,意即“县长”)鞭打后割断双脚的脚筋,造成终身残废,匍匐乞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卡布我和小李在卡布村度过了既痛苦又平静、既寂寞又充实的一段人生。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温饱尚未解决,报纸、收音机、日历几乎没有见过,融雪开山季节也仅能同河南老家通一次信……按说,人生活在这种闭塞环境里该会感到不可忍耐吧?是的,刚开始确有这种感觉。但我俩合计,一定要战胜寂寞痛苦,发扬十八军“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把工作做到底。  相似文献   
4.
敏感的忌讳树 1955年3月16日(门巴历二月五日),我们白马岗工作队的陶荣华和我,为发放无息农贷和开展救济工作从墨脱村沿雅鲁藏布江向西南行。过了江上的藤索桥,爬上一个600米的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从南坡下山时,一不留神,就往下滑出几十米远.我俩不知摔了多少跤.这里海拔近4000米,坡度很大.我们拄着拐杖,艰难地向下滑行,当东山头被晚霞映红时,终于抵达了一个叫"体勤"的地方.这里原是个牧场,后因兽害严重而荒芜.我们在过往行人常住的岩洞里过夜.这个岩洞有8平方米,地上铺有树枝,前边路过的行人留下了不少干柴,足够我们一夜烧的了.但是,我们照例又去捡了几捆柴火,供后来人使用.这种做法正如珞巴族谚语所说:"好人走后剩下柴,懒汉走后闲言多."  相似文献   
6.
珞巴族属于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藏东南的珞渝地区,那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很少进入外界的视野。冀文正同志在墨脱工作了16年,他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珞巴族民俗图片,记录了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珞巴族的民风民俗及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珍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具有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价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能够使外界了解珞巴族的过去,关注他们的现状,帮助珞巴族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珞汉一家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珞巴人接受我们为雅西族成员已两个多月了.这期间,我们做到了"入境而问禁,入门而问讳".尽管珞巴族的许多习俗大都是围绕避免灾祸和得到幸福两大类而产生,但其中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杀鸡占卜、原始巫术等内容.对此,我们都怀着极为尊重的态度.1954年9月28日(珞历八月初五)是珞巴人每月一次的"堆桑"(休息日),牛布特地把我俩请到他家作客.我俩坐在主房窗户边的贵宾席上,主妇筛酒,亚姆  相似文献   
8.
卡布村位于金珠藏布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第三个大拐弯的开阔地带.在这个方圆约两平方公里的平坝里,整齐地排列着一块块农田,十余幢竹楼掩映在香蕉树和翠竹之中.站在村头远眺,咆哮的江水倾泻而去,江面浓雾随流飘浮,高空暖流牵着雾带向雪域高原涌去.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上的印军据点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