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刘子凌 《东岳论丛》2019,40(1):86-95
作为民国大学里新文学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杨振声对"文学"持有一种独特的理解,其内在理路非常接近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这构成了他从事新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也使其新文学教育的体制化实践遭遇到激烈的对抗。通过杨振声的个案,可以察知民国大学里新文学受众的某种激进面向。  相似文献   
2.
上海艺术剧社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现代戏剧团体。梳理原始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可以发现自"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热衷文艺事业的普通党员和一批"左"倾留日学生都对中国的政局和文坛进行了紧张的思考和预判。虽有路线调整时的误差或不成熟,可种种历史契机与思想脉络的耦合,还是使左翼文化运动很快地"浮出历史地表"。上海艺术剧社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进行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理由认为,它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前奏。上海艺术剧社力图通过公演对左翼文化运动的政治诉求有所回应,却也不期然地揭开了这一诉求的内在困境:理想观众与实际观众的错位、阶级意识理论与剧本角色分派的缝隙、戏剧范式的想象与公演结果的落差,凡此诸端,不仅困扰着艺术剧社,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不断遭遇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3.
因艺术水平的关系,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较少被以往学界所关注。实际上,这批作品对于理解其创作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文体演变”的角度,尝试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既注意不同文体中的历史信息,也透过演变线索,追溯沈从文在创作上、思想上的进程。本文认为,对沈从文而言,文体的演变是一系列艰苦的习作试验,也促使他对新文学的再生产机制和个人创作道路产生自觉。不妨说,本文是对文学史上的沈从文进行的一次发生学考察。  相似文献   
4.
距离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不远,有一条不起眼的山路,长约5.5公里,名叫花界。1934年底,许多红军战士接到一份“万万火急”转兵电令,走过花界,走上通往胜利的道路。花界,从此有了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李渔所处的时代,中国古代小说开始更多地出自于作家的独立创作,雅俗文学融合的趋势加强.从俗文学所面临的合法性焦虑可知,这种融合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思想史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李渔的小说<鹤归楼>文本的细读发现,在表面的"劝世"意图下,俗文学自觉引入雅文学思想资源的同时,不自觉地将其征用为自身传统的一部分.换言之,雅俗文学的融合过程,也是两种文学传统相互改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丸山升的论文集以"鲁迅·革命·历史"的名字命名,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他本人学术兴趣的概括,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种排列其实暗中指明了丸山本人学术研究发展的脉络。从鲁迅到革命到历史,这个次序提供了如何达到学术研究的一种博大、浑厚状态的有迹可循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