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民族,都因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有自己的婚姻及家庭形式。蒙古族,人口约三百四十一万余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其中牧区的蒙族人口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前牧区蒙古族的家庭与婚姻,是建立在封建领主制和牧主经济的基础之上,它充分体现了这一经济基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独龙、拉祜、佤、傈僳、珞巴等族和僜人中曾存在过的家长奴隶制形态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这种形态的特点及其阶梯形发展作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家长奴隶制初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家长奴隶制的产生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妇女结婚后在家内处于奴隶的地位;(2)第二种被奴役的是氏族孤儿。晚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高利贷的产生,使家长奴隶制形态进一步向债务奴隶和买卖奴隶方向发展。由此再向前发展,傈僳族和珞巴族的材料反映出家长奴隶制中、晚期的特征。这两个民族的家长奴隶制形态成为我国南方民族家长奴隶制发展的高峰,给了人们解释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钥匙。凉山的早期,可以从珞巴、傈僳的两种形态看出它的来龙;而从凉山的奴隶制,又可以看到这两种形态的去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库页岛的居民,有满族、赫哲族和费雅喀、库耶等部及部分鄂伦春人。从黑龙江下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看,一般分为两段:从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伯力起,至阿济庄、奇集湖是一段,这里主要分布着与满族语言相同,但以使犬和从事渔业为其经济特点的赫哲人,也有部分定居从事农业的满族人;从奇集湖至黑龙江口、沿海及库页岛,又是一段,这里分布着费雅喀(吉列迷)、库耶及少数鄂伦春人。一、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赫哲族与明清两朝的关系赫哲族在明代史书中叫“野人女真”,主要居住在伯力以下至奇集湖一段之间,另外在松花江下游至三姓,乌苏里江沿岸也有一部分。《明一统志》说:以可木(在乌苏里江  相似文献   
4.
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共有六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喜桂图旗、陈巴尔虎旗和额尔古纳旗,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富裕等县。解放前,统治阶级为了便于分而治之,曾将鄂温克人分为三部,即“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现在,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已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名称,统一称做“鄂温克族”。这篇文章所谈的,就是分布在额尔古纳河一带的鄂温克人(“雅库特”)。1957年5—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温克小组在额尔古纳旗对他们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了四十天的调查。参加调查的有郭布库、鸟云达赉、吕光天等同志。这篇文章是吕光天同志根据这次调查的材料以及近来的情况编写的。  相似文献   
5.
公元十世纪初,唐王朝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下崩溃后,整个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争斗,最后宋朝起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方则先后为辽、金两朝所统治。贝加尔湖的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于是先后成为我国辽、金两朝的辖域。辽王朝是以我国契丹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因而又号“契丹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对于我国北方进一步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它把长城以北各族更紧密地同华北和中原联成一体。史载“契丹本东胡种”,“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至元魏自号契丹”,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南北朝时,各部即以  相似文献   
6.
清代从康熙皇帝至乾隆帝大大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巩固了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鄂温克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清朝对鄂温克族的政策自从顺治年间,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人迁来嫩江各支流之后,总称为“布特哈打牲部落”。“布特哈”是满语,汉译打牲之意,故亦称“打牲索伦”。“索伦”一名,是满族及清文献对打牲鄂温克人的称呼,他们是鄂温克族的主体,人数最多,居住在布特哈、阿荣、莫力达瓦、讷河、呼伦贝尔等地。“索伦”名称的含意有“先锋”或“射手”之意。清统治者把这部分鄂温克人编入八旗,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平时为清统治者猎取貂皮,  相似文献   
7.
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同我国的中原和东北地区,从远古时代起,就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紧密的整体。黑龙江的上游是由赤塔河、尼布楚河以及鄂嫩河汇成的石勒喀河。石勒喀河在漠河以西与南来的额尔古纳河开始形成黑龙江的主干,折向东南,沿途兼收了精奇里江(结雅河)、牛满江(布列亚河)和松花江的流水,又折向东北,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城下与乌苏里江汇合,继续它的行程,再携上库鲁河、顿顿河、格林河、恒滚河的流水,最后在庙街(尼古来斯克)附近,于北  相似文献   
8.
清代布特哈打牲鄂温克人的八旗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八旗前的社会 自崇德年间,鄂温克各部落便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任命了佐领“达如汉”管理鄂温克族,按时向盛京纳贡,统属于乌喇(吉林)章京,不设兵额。当时每个男丁要向满族统治者献一张貂皮为公差。  相似文献   
9.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10.
(一) 黑龙江上游鄂嫩河和尼布楚河下游一带,这里居住着我国蒙古族的茂明安,布利亚特、喀尔喀等部。他们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中原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明朝政府管辖这里蒙古族主要通过在鄂嫩河流域设立的斡难河卫,管辖鄂嫩河流域一带的喀尔喀等部。随着明朝对故元残余的征服,明成祖永乐帝四次远征的成功,在鄂嫩河地区击败本雅失比,蒙古汗阿鲁台遣使至明献马,并亲自来北京入贡,明政府封他为和宁王,每年向明朝贡,从而使明朝政府在该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