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花灯二人转,顾名思义,即由二人表演的跳花灯形式。它分男角和女角。男角,又名丑角,亦称花子或赖花子;女角,又名旦角,亦称花妹或幺妹子。过去受封建旧礼教的影响,传统的旦角多是男扮,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女扮。它的名字过去也并不叫二人转,而是经历了从“跳团团”到“门斗转”再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源于秀山土著民族的祭祀歌舞,他们在祭祀活动时,围成圈跳动,故而得名。唐宋时期,土著先民进京纳贡,不但观赏了京城的花灯盛会,也带回了皇帝赏赐的精美花灯。因此,在以后的祭祀活动中,他们把花灯高挂于祭祀堂内,围绕花灯欢舞。随着…  相似文献   
2.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花灯小戏表演少者2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花子(丑角)的刷白(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一至两个调子贯通始…  相似文献   
3.
秀山,位于渝、湘、黔、鄂4省(市)边区结合部,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居住在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秀山花灯最受青睐。秀山花灯,是一门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表演为一体,并以打击乐器、琴弦乐器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源远流长秀山花灯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跳团团”,属土著人祭祀歌舞的形式。清代“改土归流”、“赶苗夺业”后,大量的汉兵汉人从江浙湖广一带迁居秀山,高度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