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在邓小平理论中,"实践主题"与"生产力问题"的相互提升与深化,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和"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主义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认识,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应当认真反思和善于创新的重大课题.必须联系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最新发展,深刻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在寻求必然、实然和应然三者的协调统一上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是共产党人的一个永恒课题,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主题.《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三维统一的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东方社会出路所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到列宁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既表明了现实社会主义是相对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具有历史内在依据的创新选择 ,也揭示出这一选择是一个远未完结的异常艰辛的探索。邓小平理论是这一探索的最新成果 ,但仍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承担的庄严历史使命 ,就是要在新世纪复兴社会主义。新世纪复兴社会主义必须解决两大课题 :一是使社会主义走出低谷 ;二是使社会主义有新的发展。解决这两大课题 ,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刑事古典学派内部存在着对死刑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康德和黑格尔基于刑罚正义性的要求,坚持要保留死刑;费尔巴哈依其自创的心理强制学说和功利论提出了保留死刑的观点;贝卡利亚、边沁从功利论的角度要求废除死刑。当然,贝卡利亚更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要求废除死刑的。事实上,无论是从刑罚正义,还是从刑罚功利论的角度,均不能理由充足地说明保留死刑或废除死刑的必要性,废除死刑最终还只能以人道主义的情怀来促使其实现。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理论领域一直以来充满着争论,这是由于社会公正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哈耶克、罗尔斯、诺齐克等人和后来兴起的社群主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用社会公正理论视角下的过程公正与结果公正两个角度来审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运行体制发现,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在过程还是结果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公正现象,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在法治和德治关系问题上,必须认识到法律的道德性和法治的道德承诺、权力定位之难题以及法治在道德重塑上的任重道远,才能努力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李建光 《船山学刊》2011,(2):118-121
养生与养性是《淮南子》神仙修炼术中的关键性的技术,《淮南子》认为养生是修仙的基础,养性是修仙成功的关键.养生与养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