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以藏、汉、回三个民族为主要聚居人群的甘肃省甘南藏区临潭县为例,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弱势表述,也就是语言相对论为理论参照,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方言中泛指现象的分析,结合语言相对论的论点,就西北藏区汉语地方方言与地方文化,以及区域范围内人群的共有思维模式之间的关联做出简要论证,并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对语言相对理论进行实证和扬弃,找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为避免两课教育在实质内容和形式效果上存在的反讽现象,政府和社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人事劳动制度,才是保证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视角,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分析高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从而较好地指导在校高职大学生更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与实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四类平行结构的译文处理,分析了政治文本翻译中显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质,逻辑显化在形式上的体现,以及显化和文体的关联性.指出政治文本翻译的主要标准是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行文特点,体现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显化现象是否和翻译方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出不仅要从语言和文本等宏观层面分析显化现象,同时也应该从句子层面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默  牛军  孟宝云 《老年世界》2010,(24):F0002-F0002
近日,刚刚到任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潘逸阳走访看望了巴图巴根、郝秀山、王占、克力更、何耀、布特格其、云照光、云曙碧等21位省级老同志及遗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电视文化的现状以及文化与电视传播的互动关系,探讨西部在文化层面,发掘、宣传、彰显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族文化,使西部人文环境有效地转化为人文资源优势,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牛军 《船山学刊》2010,(4):98-100
熊十力是当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之一。他要从儒家价值体系中发展出科学,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科学纳入儒家的心性体系;一是如何既能利用科学增强本民族文化的活力而又克服西方科学本有的弊端。而熊氏提出的中西文化融合方案,也暴露了其学说逻辑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9.
牛军 《船山学刊》2010,(2):172-17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是作为评判标准的价值系统的转换,并非反对传统的一切。它提倡的西化,是充分现代化。它的缺失在于缺少了德性之维的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提醒我们,文化方案的设计应该有整全的人性根基--幸福和高尚,人的真正的自由不仅仅在于物质的富庶,还在于精神境界的高尚,"德福配称"才是真正的"自由"理想。  相似文献   
10.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的发展及新中国领导人与斯大林谈判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关系并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完成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双方正式结盟,为尔后十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