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现存木构建筑和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初建时,前檐应为三开间,使用制同后檐的阑普组合,且平柱应在现明间两侧补间铺作下。元至正年间对大殿进行修葺时,前檐改用檐额,并改换前檐平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定襄关王庙大殿是檐额制度在元代继续使用的重要例证。通过对檐额做法和金代早期木构建筑使用内额做法的分析,笔者认为,二者在做法上应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都市社区公共设施规划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都市社区公共设施规划的变量   1.都市社区的人口因素都市社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区 ,人口密度高 ,规模大 ,流动性强。都市社区人口是都市社区公共设施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构成都市社区的人口因素是指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 ,无论她 (他 )有无固定户口。经济学讲 ,只有弄清需求 ,才可合理供给。在现代社会 ,社区人口作为都市社区公共设施的消费者及其需求决定了公共产品的供给。具体来说 ,社区人口老龄化状况、社区人口总量多少、社区人口的从业状况、社区人口基础生活性需求、安全性需求、文化性需求、科技性需求、休…  相似文献   
3.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城门是城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除军事、建筑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礼仪性”。中国古代都城城门至汉代已确立采用三门道的制度。至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京城、都城、府州城及其他一般城市彼此不同的城门规制。北宋诸京城门,特别宫城正门的营建与改建也先后受到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的影响,以东京宫城正门为例,北宋初期为下列三门道前出双阙,晚期则改建为下列五门道前出双阙。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宋代地方城市城门的营建与改建,反映出宋人观念中“列郡”“国都”的城门制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