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叛国暴乱失败后的外逃者,其前途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是死硬到底,埋骨他乡,遗臭千古;一是痛认前非,回归祖国,有益后世。策动外蒙“独立”和乌泰叛乱的沙俄,对其脚下的走狗的前途也持两种态度:当这些人对它还有点用处的时候,扶植豢养;一旦形势发生逆转,也就一脚踢开,这样,叛逃者的悲惨结局也就到来了。库伦叛国集团于一九一三年“远征”内蒙失败后的处境,就反映了后种状态的发展趋势。叛逃到库伦的内蒙王公喇嘛,在内外交困和分化过程中,一些人对待归宿问题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地选择了回归内地的道路,乌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研究这一历史现象,探讨乌泰等王公回归的原因和条件是很有意义的。拙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东北流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东北流民,系指“内地人私入垦辟者”而言。究其实质,流民乃是指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剥削下,破产和丧失生计的一切劳动者,被迫自发地沦落到东北“求食”谋生的人口。他们源源而来汇聚成一个社会阶层。流民成为东北社会人口的重要来源,分布极为广泛,它在东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东北土地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对北方省区产生流民的社会根源、东北吸引流民的社会条件,以及流民在东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三个问题,试作考察。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对现住朝鲜族人口来源问题,已有许多论述,但多注意迁入时间的讨论,对清政府当时的态度和政策尚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此问题略抒管见,求诸斧正。关于加入中国国籍问题不管从朝鲜越境而来的垦民,迁入于清代何时,落居于何处,皆属跨国而来,涉及中朝两国关系,涉及迁入者国籍的改变。若改变其潜居身份和偷垦性质,成为中国的朝鲜族,关键在于加入中国国籍。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在审定、办理这个问题时,是以吉林将军镇守的延珲区为典型事例的。  相似文献   
4.
(一) 道光十八年(1838年)罗马教皇十四世,在中国东北创立满洲教区(含内蒙古地方),委法籍厄玛呶掌理教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满洲教区与内蒙古地方分离,成为独立教区,厄玛呶为主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厄玛呶“巡视满洲”,首先在农安县小八家子村“购地建立天主教堂”,这是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东北建立的第一个传教据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内蒙古哲里木盟开发前,面积约1,492,455平方里,区域之大冠于内蒙诸盟。当时拥有蒙民25,300余户,166,500余口。土旷人稀,除游牧之地外,皆莽莽荒原。清代内蒙古是以封建主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蒙古封建主占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草场、荒地和牲畜,广大牧民则依附于各自的封建主。清朝统一内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除依然维持这种固有的生产关系外,还实行了不同于各行省的许多特殊  相似文献   
6.
1982年8月,在长春清代财神庙遗址出土一块石碑。碑高七十三公分,宽二十八公分,厚九公分。白玉石刻,无碑座。碑文十八行六百六十三字,楷书,字俊秀清晰(有两字脱落),四周无纹饰。碑阴在回形花纹环绕内,镌刻公立“碑记”者的职称和一百四十人的姓名以及佃租地亩数,计四百八十九字。这块碑由清代“长春厅西北夹荒恒裕乡”四甲民户所立,刻记于咸丰八年十月初一日(公元1858年11月9日)。碑文铭头曰:《夹荒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甲纳租报竣章程碑记》(以下简称“碑记”)。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吉林省的回族人口122777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5%,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9%,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1.43%,占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三省回族人口总数的23.37%。正由于吉林省回族人口在全国各省区中所占比重比较低,所以在中国回族史的研究中常常被忽略,致使全国回族同胞对吉林省回族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吉林省回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回族同胞一样,在各方面部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进程,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辉煌的进步,其中以行业职业为内容的人口经济构成方面,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事例。仅就现有资料略加整理,与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加以比较,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对于中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的大凌河牧厂(场)、盘蛇牧厂和柳河流域的养息牧厂,是清代东北地区的三大皇家牧厂。了解三厂的兴衰历程,对于研究清朝马政史、陵寝史、辽西地区农业开发史是有意义的。 牧厂是牧养马匹的场地。清朝开国之初置内务府御马监,康熙十八年改为内务府上驷院,“掌御马以备乘”。皇帝到东北“行幸”和“行围”时,扈从官弁等所用差马,帝王到东北“谒陵”用马等,均取之于大凌河牧厂。  相似文献   
9.
在1911——1912年的南北议和谈判中,南京临时政府就清皇室以何种方式结束它的统治,与清政府代表妥协,发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的优待条件》、《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夭折以后,三《条件》仍沿行外,北京政府特就蒙古王公待遇,又制定和颁行了一些新的政令,使相沿二百多年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得到延续。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虽未曾引起讨论,但许多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观点,似乎并不一致。笔者试图从民国初年的社会政局着眼,讨论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延续的成因及其意义。敬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东北的农田开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清代尤其是咸丰朝以后,则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形势。截至清末,哲里木一盟被开发的蒙地,约有六百多万垧,占东北熟地总面积的21%左右。在这些被开垦耕耘的蒙地区域内,既形成了与民地具有相同性质的土地租佃关系,又呈现着许多差别于民地的某些特殊租佃形态。考察这种现象,研究蒙地向民地转化的过程及特点,对于研究有清一代的东北土地制度史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就这些方面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