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
程小娟 《兰州学刊》2009,(10):188-190
论及冰心的作品,人们多谈论其“母爱”“自然”,却对其基督教观念颇多争议。事实上,冰心的基督教观念,尤其是其爱的、创造者的上帝观是她“母爱”和“自然”观念的终极依据,忽略了这一点,也就难以深刻领会冰心作品中巨大的激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与乡的关系发生着急剧变化,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这就是入城的农民。这个群体有着自己合理的梦想和追求,又有着特殊历史条件赋予他们的特殊的身份负担。这个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只能挣扎在城与乡的夹缝中。正因为如此,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命运就成了城乡关系变迁的晴雨表。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思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所达到的思想水平。通过《哦,香雪》、《人生》、《浮躁》、《愤怒》等文本的分析来呈现中国底层农民在城市中走过的艰难历程,并通过这一文学镜像,呈现作为一个时期思想水平的代表———作家思想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卡拉斯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歌剧女王,一生中饰演了无数歌剧角色,演绎了不同性格、年龄的女性形象,成为歌剧史上的传奇。在其一生演艺生涯中,她对歌剧角色拥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并通过高超的演技,实现对角色的充分诠释,真正将人物情感表达出来。演唱水平并不是衡量歌剧演员最重要的标准,更为关键的是要倾注更多情感,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圣经》女性主义阐释与女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产生于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背景,由男性写成,反映了男性的利益和思想.这形成了《圣经》关于女人的基本看法:上帝先造男人后造女人,且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的,因而女人是为男人而造,应当依附男人;女人是上帝的背叛者,是罪的始诱者;女人诱惑了男人,导致男人的堕落;人类的堕落罪在女人而不在男人;女人要安分守己,事事谦卑,不断忏悔,才能因生儿育女而得救.这些看法集中体现在《圣经·创世记》第二、第三章记载的关于亚当、夏娃的故事中,贯穿了整个《旧约》,至《新约》保罗书信有了更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批评方法不断更新的历史,研究者期望通过新的方法触及《圣经》真实以获取新的意义。然而方法的不断变换也正揭示出人自身的限制,使圣经诠释不断面临困境。人们无法获得《圣经》原初的、确定的意义,却不断地在自身的参与中产生出多元的意义,继而在其中寻索上帝。从无法确认上帝原意的意义上讲,圣经诠释是一种堕落,而从人“处于限度中”的存在境况而言,诠释又是探索上帝话语、获取自我拯救的希望所在。多元诠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学者应以谦虚的心态并积极参与到诠释中去,在新的境遇下,携手走向拯救之途。  相似文献   
6.
在萧乾的笔下,呈现出对基督教上帝全能、爱、全知、公义、普世大公等基本属性的全面质疑。这种质疑虽有其时代根源,然也有其超越时代的力量和影响,对当代汉语神学的反思具有启发性,因之也表现出神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务杂志》"译名之争"的传播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教务杂志>中的"译名之争".从传播中符码转换的维度考查发现,为了使传播得以达成,传教士大多致力于确认哪一个中文符码更能引起中国人与传教士间共同的宗教(及语言)经验.从传播中学习的维度切入则发现,传教士要想让中国人接受准确的G0d观念,就需要保证刺激→反应结的孤立性,共同经验的存在反而会引起反应的含混.然而传教士也发现,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会弥补符码选择的不足.译名争论中的这些现象启发我们留意传播中存在的操控的可能性,这为灵活干预文化传播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英国中世纪神秘连环剧以圣经为主要材料来源,但是戏剧并未附庸圣经而丧失创造性。剧作者在改编圣经时进行了大胆灵活、颇具匠心的处理,包括精心删减和增补圣经材料,将选出的材料戏剧化、喜剧化和同时代化。通过这样的处理,原有的圣经内容以不一样的面目和意蕴出现,服务于剧作者宗教、娱乐、商业等多重意图。这一事实为评判英国中世纪神秘连环剧的艺术价值提供了根基。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的上帝是严格一神论的上帝,由此带来的是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和双方的冲突。许地山以作家的身份和作品的世界,表现出非一神论的大胆倾向,并以此为突破口,呈现出宗教宽容与和谐的愿景,为神学讨论中难以敞开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和北村分别是20世纪初和世纪末较有代表性的基督徒作家,受不同处境的影响,他们走过了不同的皈依之路,以各不相同的心态面对基督教思想,产生了不同的信仰理解.通过他们可以透视整个时代作家的精神历程.而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留下的不同轨迹,则为反思当前的神学研究和推测将来的神学动向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