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本文试从五个方面阐述他对幼教事业的贡献。1. 重视幼稚教育的地位,主张确定幼稚教育在学制中应有的地位;2. 提出家庭教育的理论,论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3. 开创幼稚教育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4. 探索中国化幼稚教育的模式,曾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与研究;5. 创建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幼教人才。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教育建设与改革,既有理论价值亦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尽管湖南的舞蹈产业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但事实上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了一定的疲态。通过对商业化趋势下的舞蹈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尝试进行基于传统舞蹈、群众舞蹈等方面的商业化探索,同时强调推广平台的重要性,旨在寻求舞蹈艺术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舞蹈产业在商业化道路上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学生工作专业化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工作职能拓展的需要,满足从业人员个人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可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支撑、学科建设支撑、队伍建设支撑,因此,学生工作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6.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化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民族志所遭遇的“表述危机”应运而生的视觉人类学获得长足发展,作为视觉人类学研究手段和书写文本的影像民族志明确表征民族志书写的“视觉化转向”,成为人类学领域最不可忽视的存在。新世纪中国影像民族志在视觉人类学视域下获得了更为深广的书写品格。文化视野进一步拓展,由“远方”走向“庭前”,关注身边的文化事象,及时承接“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转向;在文化使命上由“文化抢险”和“抢救旧文化遗存”逐渐转向文化书写和文化建构,承担起关照当代民族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变迁的轨迹和脉络的功能;在文化表达方面展开人文关怀,对当代多元民族文化的表达和对情感唤起等方面显示出不凡的表现。新世纪中国影像民族志以明晰且具民族化的叙述方式和影像风格,为世界人类学研究提供独特的“中国样本”,为世界影像民族志提供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7.
英国和国际联盟如何应对"九·一八"事变,对当时局势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的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国际联盟也做了维护和平现状的努力,但是英国的远东外交和国际联盟的努力终告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始终停留在"不承认"政策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女童辍学流失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农村女童辍学、流失的问题,该问题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农村女童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女童教育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来探求发生问题的原因,并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赵岚 《江淮论坛》2006,(2):120-123
当代的视觉文化起源于照相术的发明(1839年),从此艺术作品超越了客观现实,对现实中的细节毫无保留地暴露,人类生存全面“视觉化”。在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看来,由于影像生产能力的加强,影像密度的加大、审美的泛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在”与“类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他认为,是屏幕和影像犯下了“最完美的罪行”。这样,想象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变得难以区分。至此,流动的视觉艺术并非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反叛,从而造成了“日常现实的大崩溃”。图像跳离现实的约束,自由地飞翔在“重现”的空间,书写出比现实更为广阔的历史话语。  相似文献   
10.
赵岚  刘家肇 《民族学刊》2021,12(7):68-74, 109
文化身份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身份的固定语义不断地经历嬗变与转化。在此语境下,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两难境地,即内在身份建构场域与外在身份建构情境的割裂与对立。本文从媒介关系转型拓展的角度,探究再媒介化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再媒介化既广泛存在网络游戏、VR影视等视听文本,为界定族群文化身份提供考察视角;又深耕于影像文本,借助文化还原、情境建构等动态化视觉体验,为建构族群文化身份提供影像凭证。在再媒介化与族群文化身份的互动中,族群得以深度阐释其文化身份建构与传播的过程,并期待再媒介化理性发挥媒介的建构优势与传播使命,促进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