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民国以来,局势动荡,军阀混战,建立国际宣传机构未曾提上议事日程.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日本处心积虑地利用其现代传媒优势造谣惑众,企图掩盖侵略罪行.中国朝野上下均痛切地认识到国际宣传之重要.民间团体竭尽所能,采取了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揭露济南惨案的真相,寻求道义声援.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并非毫无作为,但由于妥协心态而致失去先机,进退失据,饱受时人诟病.济南惨案中显得参差凌乱的对外宣传可以看作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后与日本的国际宣传战的一次预演.  相似文献   
2.
胡绳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云 《云梦学刊》2007,28(6):17-20
学术界对胡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生平、学术总体定位、近代史和党史领域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已有研究还难称系统深入。胡绳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巨大的开拓空间,胡绳在当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3.
赵庆云 《学术界》2008,3(2):227-236
金毓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探索未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实际上,他不遗余力地整理近代史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力倡导民国史研究,成为此领域的开拓者;对中国近代史宏观体系进行探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建国后以高度热忱为近代史研究机构的建设献计献策.作为传统学人,金毓黻先生关于近代史研究的理念和实践,对于今天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庆云 《云梦学刊》2010,31(5):17-21
《美国侵华史》的撰著出版,以及曾彦修、刘大年围绕《美国侵华史》的一次未曾公开的学术论争,为我们认识新中国建立初期史学研究及学术争鸣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在意识形态语境下,学术与政治纠结是学术界的常态,学术论争往往偏离学术轨道而带有政治攻伐的意味。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杂揉政治因素的尖锐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仍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5.
黎澍是大陆学界卓有声誉的史家,其生平学术已受到研究者较多关注.以几则有关"文革"前黎澍的未刊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加以解读,可以为黎澍研究提供一些关键的背景资料,进而为认识文革前大陆史学界的丰富性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刘师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复杂多变,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不容否认,他早期确曾是一个激越的民族主义者,其慷慨激昂的革命宣传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时人赞之谓"明<春秋>夷夏之防,严建卫种族之辨,激扬士气,以文字为义师先声,其功实与章君、胡、汪相伯仲."①民族主义思想是刘师培政治思想中最为闪光的部分,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充分认识到范文澜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对其生平与学术的研究已经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研究者的观点存在分歧,而众说纷纭或许正是学术繁荣的一个标志。范文澜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随着新史料的挖掘、研究视角的转换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有更丰富的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8.
罗长裿作为传统士子,走出书斋,书生典戎,建功边陲,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不图安逸、忧国忧民的经世精神。不事虚文、热衷西学,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关心民瘼、安民和众,整军经武、维护国权,构成了罗长裿经世思想的内在意蕴;时代变局的刺激,湖湘文化的陶铸,是这种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走近中南海     
编者按: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工作了26个春秋.他的崇高品德和哲人风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国务院领导同志把周总理留下的光荣传统概括为24字:"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艰苦各斗.廉洁奉公;严肃认真,谦虚谨慎。"这就是中南海精神,是我们国务院机关巨大的精神财富。这里刊发的一些小故事.也许能给机失工作人员以教益.对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也是一个推动。人们在来到中南海国务院红墙里之前,往往对这里以一切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以为这里的办公用房以及办公设备一定是高档、豪华的。人们可能在良好的环…  相似文献   
10.
罗长裿是清末中层官吏中不多见的干练之材,他以传统士子而投笔从戎,体现了时局对传统读书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他不图安逸,勇于任事,坚持安民和众的治边方略,在当时无疑具有高出同侪的眼光。文章梳理了其一生主要事迹,澄清了某些史实,并以筹边西藏为中心,对他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