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安方言单音动词重叠谓语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安方言单音动词重叠谓语句主要有四类.每一类的内部结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意义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徐通锵所创建的汉语演变理论是对其语言演变理论的具体演绎和阐释。他以字为本位 ,首次别开生面地对汉语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的动态运转和演变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论述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 ,徐通锵建立在字本位理论基础上的汉语演变理论还处于初创阶段 ,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更是不可避免 ,还有待于今后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3.
惠安方言粘合式动补短语与普通话相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也以粘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有带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以组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是带数量补语、状态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里没有的,称得上是最有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石毓智[1]提出语言学假设中的论据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不过,他在剖析沈家煊[2]提出的"糅合"假设中所谓的"论据问题"和"王冕死了父亲"之类用法产生的动因时,仍然没有逃离证据问题的旋涡.文章指出他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惠安方言动宾重叠式主要由“动十名”、“动+动”、“动十量”、“动+代”和“动十形”五种动宾结构重叠而成。根据重叠式里动语的语义差异,重叠式所表示的语义特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动语是动作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是量的增多;动语是存现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有量的增多,也有量的减少:动语是心理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只是量的减少。重叠式里的动语和宾语互为选择,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语用上看,重叠式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表达场合。  相似文献   
6.
闽南方言"不通"的出现早于"卜通".前者在嘉靖刊戏文里已经出现,后者始见于万历年间,随即消失,直至20世纪以后再度出现.其中的肯定词"卜"和否定词"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分别对"通"所进行的肯定和否定.从历史和现实语料可以看出,"卜"和"通"最初的组合是出于语用的需要,而"不"与"通"最初的组合则是出于表义的需要.这时,它们都是松散的结构.之后,"卜通"和"不通"结构沿着各自的轨道不断地进行着语义上的演化,并随着情态义的交替而凝固成词."卜通"的语义演变是单轨道进行的,多数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不通"的语义演变是多轨道进行的,除了其道义情态由强趋弱的演变是直到现代才实现的以外,其另外两条演变路径早在明清戏文里已经实现了,且其中的两个情态义因与"无通"存在竞争最终为"无通"所取代."卜通""不通"结构的语义演变除了具有人类语言情态义演变的共性外,也有自己的发展个性."不通"有着人类许多语言反向的语义演变路径,体现了汉语的类型学特征;"卜通"实现了目的标记向情态义的演化,使闽南方言发生了"情态义?目的标记"双向语义演变,为世界语言树立一个新的类型,展示了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层次分析法运用所提出的五个需要注意问题,认为:不仅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是隶属和被隶属关系,第二个问题完全可以并入到第一个问题中去,而且把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分作两个问题来探讨,也不符合简单标准,应该舍弃第三个问题而只取第四个问题。不过,有了句法规则的约束,便无需担心第一个问题所涉及的非自觉语感会起副作用。同时指出,在谈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时,应该更加紧密地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在具体进行层次分析时应当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搭配原则。  相似文献   
8.
9.
“■(得)通”“会(得)通”首先出现的都是三音节。“■得通”诞生于明刊戏文,“会得通”始见于清末。两者都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分别由情态动词“■得”“会得”和情态动词“通”组合而成,组合后都凝成一个整体,在日据时期得到大发展。“■通”和“会通”分别是“■得通”和“会得通”的省略,都始见于日据时期。“■通”和“会通”出现后,它们的语义演变几乎和“■得通”“会得通”的语义演变是一致的,都是多方向进行的。“会(得)通”的语义有3个演变方向,“■(得)通”的语义有2个演变方向。不过,三音节和两音节的语义演变大同中有小异。这是它们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内部相互竞争的结果。“会(得)通”的语义演变符合人类语言情态义的演变共性。“■(得)通”的语义演变既体现人类语言情态义的演变共性,也体现出闽南方言情态义演变的类型特征和罕见的特征。到了现代闽南方言,“■(得)通”“会(得)通”在与其他同义结构竞争中处于劣势,且呈现出不同程度被其他同义结构取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大陆闽南方言语法研究在队伍、成果、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也存在不足。为此,我们认为应抓以下几项工作:1.合理配置人才资源;2.加强系统研究工作;3.促进共时历时比较;4.探讨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