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2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器官移植。主持人在做采访,她的采访对象一个是刚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一个是医生,还有一个是负责器官移植、捐赠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开始无非在说手术如何成功,手术为什么能成功,后来呢,那个意思就变了,我琢磨他们的意思好像是在说我们器官移植的技术已经过关,问题就是器官不够用。于是鼓励大家像献血一样捐献自己的器官。捐献,当然是在你死后,你现在能做的,不过是填张志愿书,立个字据而已。  相似文献   
2.
到郊区去!     
北京的城市生活,似乎很快要把住在郊区变成一种时尚了.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在拿着美国的都市模式告诉我们“到郊区去!到郊区去!“城市郊区化已然是检验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当然,生活在郊区的我们知道,这种时尚不是因为我们都有车,不是因为我们都渴望呼吸郊外的新鲜空气,郊区吸引我们的,不过是便宜的住房与便宜的租金.这样,“到郊区去“就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时髦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天天听见广播里在做房地产的广告,铺天盖地的。没办法,不分房了,谁都得想办法找地方住吧?而现在一听见广告,不是“枫丹白露”,就是“柏林爱乐”,全是西洋景,全是高尚社区,我就很纳闷,到底有多少人消受得起这般豪华?  相似文献   
4.
不再出走的娜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道娜拉这个名字,最早应当是从关于现代文学史的课本里,介绍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文学,免不了会提“出走的娜拉”。娜拉为了什么会离家出走?书上的解释是与丈夫吵了架;为什么会吵架呢?书上解释说她不愿意当丈夫的玩偶了。那,什么是玩偶呢? 后来自己应该找到过《玩偶之家》的剧本看过。好像当时并不太能给自己一个完美的解释,只是懵懵懂懂地已经把娜拉的出走当作女性觉醒的必然道路了。这样朦胧的女性意识,一直伴随我许多年。后来有一次,因为要重读戏剧经  相似文献   
5.
网谈一面     
其实关于网络的话题在现在真的已经不新鲜了。你选择做一超级网民在互联网上讨生活也罢,拒绝网络做一个半截埋在土里的公民也罢,这是你的自由。网络似乎最能体现平等了。不是吗?在文字时代被埋没的文学天才们在网络上早巳旗开得胜。《第一次亲密接触》红得发紫,以至于话剧也卖得如火如荼。不就是普通网民吗?充其量多了一些细腻的感受,而正是这些普通才最动人。过往的英雄故事都太遥远,在网络成为一个英雄却易如反掌。为什么不一拥而上呢?这次红的是你,下一次可能是我。互联网时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时代,所谓“酷必得”,所谓“榕树下”,都只不过是以集  相似文献   
6.
救救孩子     
一天,偶然在电视<荧屏连着你和我>中看到在做三个,不,四个少年作家的节目(开始是三个,做节目的人为了制造效果,先编排着让其中一个男作家以为韩寒不在场,他说了不少带有挤兑色彩的话,然后让韩寒突然出现),真真地吓了一跳.最直接的反应是如果将来自己的孩子也敢这样坐在台上蒙事儿,一定打断他的腿!  相似文献   
7.
写下这个题目时,正距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仅有6天的时间,中国的影迷们早就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甚至最佳音乐、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服装、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烂熟于心,满心欢喜地等待着那个星光灿烂的世界电影盛会的到来。媒体已经将有关评选的细节报道到了细得不能再细的程度——谁贿賂了评委,谁拒绝出席颁奖典礼,谁的预产期正赶上了那一天……最近正爆炒着的,是洛杉矶先丢失了4200张评委选票——后来又找到了;然后又丢失了用来颁奖的54个“小金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8.
生活新信息     
武汉小伙开宝马在街头乞讨4分钟讨了100多元,疑为炒作或打赌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记者舒均、实习生王思)近日,优酷网站上出现一段视频,画面显示一名20多岁的不伙在汉口大智路街头乞讨,几分钟过后,该小伙收获100多元钻进了街旁停放的一辆宝马车。  相似文献   
9.
总是想在没有激情与故事的岁月里,应该有这么一个日子是最值得纪念的;总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最私人化的日子,与蛋糕、鲜花、礼物与宴席不该有太多的关系;总是想象着要在这一天里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留一份感动在上帝与自己的生命拟订的契约里。第一次听到侬(JOHNLENNON)的音乐我只有19岁,于是在19岁的生日那天决定为自己买一盘列侬的磁带,想  相似文献   
10.
格瓦拉那一张叼着雪茄的照片风靡全球。不知道是格瓦拉成全了雪茄还是雪茄成全了格瓦拉? 很难说清楚“偶像”这个词的确切所指——因为很难说它是褒还是贬。可事实上,格瓦拉叼着他的雪茄就成了偶像;就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变成了一种近乎商标性质的标志。我们不知道格瓦拉地下有知会不会同意他就这么变成了一个偶像,但他所反对的制度竟如此成功地包装了他的形象这一定是他不乐意接受的。乐观一点的人会说,在这样的商业行为存在着裂隙,保存着革命的星星之火;而悲观一点的人会说,这一种制度居然能如此利用它如此坚决的反对者,这实在是一件可怕——非常可怕——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