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党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具体化,并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构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值得思考.本文采取问卷形式对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团支部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任懿 《社科纵横》2012,(3):124-125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化霸权理论开启了意识形态研究的新局面,因而对这一理论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为主要研究路径,从其个人经历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着眼,结合他主要的政治学法学思想,从文化霸权在东、西方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入手,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理论在现代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人民”一词在东西方语境中早已有之.西方语境下的“人民”话语,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原本就具有公民、个人、国民的法律内涵.在古汉语中,“人民”原为民氓,指的是与君、臣相对而存在的平民大众.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汉语中的“人民”才具备了现代法律话语的意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精英们希望通过运用民族传统思想和价值来丰富马克思主义,通过“人民—群众”路线以克服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在“七五宪法”中将“人民”作为一个绝对的整体、一个完全的意识形态称谓,尝试通过人民权威在实践中的确立,以确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在法律领域内将人民与敌人对举、人民与整体相连的实践,使得法律语境中的“人民”脱离了个人、家庭和种族的基础,导致了法律与人民性的背离.同时,作为绝对整体的“人民”在法律中的地位不断被神化,使得法律的权威难以树立,规则秩序失效,权力不断膨胀,而作为个体的人民的基本权利也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