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所面对的不是一些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对象,而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社会系统,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改革,都既要受其他方面的制约,并且也将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到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运用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去认识和指导改革。根据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把研究和处理的任何对象作为系统看待,从系统和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显现出来,而且还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与原有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加大、脆弱加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整合能力,协调好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体动态平衡的利益格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客观上迫切要求银行对现行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像企业一样参与竞争,从而使金融业务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各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化银行转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着新的内容。一方面它在拓展着客体的疆域,一方面又在深化着主体自身。特别是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不断改变着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方式,使实践层叠上升地发展,展示出实践的现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重心必然牵引着理论研究的重心,并使这科研究重心导向对社会实践的回归。如果说在战争斗代强调实践作用,旨在认识领域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倾向,使革免命遭挫折的话,那么在今天重视对实践的研究,则是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适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他毕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把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这不仅因为这一理论问题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崇高目的,而且因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理论是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的。他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了全人类解放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论证共产主义,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他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上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思想。一、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提出全人类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1、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題。马克思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吸取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应该具有同一性,只有这样,认识论上的主要困难才可能克服。不过,马克思认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现实的人,而不应是“绝对精神”或者其它的什么东西。因为,只有对现实的人来说,认识才有意义。至于这样的主体与客体是如何达到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的回答就是实践。只不过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不是指的黑格尔意义下的精神性活动,而是指的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认识的主体的。同时,外部世界也正是在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随之而来就业压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和谐社的建设。文中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和掌握列宁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后,就能更深刻地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造性,就能连贯而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新经济政策”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集中思考和探求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价值定位,即道德观念的根本价值指向问题,是道德体系的基点、主宰和灵魂,不同性质的道德价值定位,会派生不同的道德原则、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中国现实道德模式是包括个体本位、集体本位的双本位特征的过渡模式。因此,价值指向多元化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平衡协调原则和宽容包涵原则是现实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些原则,道德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关于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学术界十分关注 ,并大致形成了这样三种观点 :一是“实效”说 ;二是“中心”说 ;三是“人民”说。其中第三种观点才真正反映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