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0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中国的科技创新是否应"依循西方模式"?中国的科学研究应如何更好地与产业相结合?中国为何没有成为一些世界级外国专家的首选地?围绕我国的科技发展创新,在5月22日的座谈会上,在沪外籍专家向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科研文化挑战"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必须把一切都献身给科研事业。"这就是中国科学院50多年历史上第一位外籍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共和国首都正式聘任了17位市长“国际顾问”他们中的9位飞临北京给北京的市长们献上了第一批建议。这是继上海、武汉.香港之后我国大都市的第四个市长国际顾问组织“国际顾问”的产生新中国第一批市长“国际顾问”产生于11年前朱基就任市长时的上海市全称叫”上海国际企业家顾问协会”外界也称“上海市市长国际咨询顾问团”。这一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花旗银行、日本东芝韩国大宇等20位大公司总裁、世界顶尖级知名企业家为成员的”国际顾问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10年来为大上海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8年后以改革开放后首…  相似文献   
3.
不速之客 今年5月3日,上海浦东机场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个子不高,秃顶,面色红润,沿上嘴唇留着一横道整齐的白色短胡子。客人是中国有关部门请来的法国纺织老专家。不过,原先约好的行程是在5月8日,接待单位谁也没有想到他会不打招呼提前5天独自一人光临上海。 老专家名叫波纳德(WELSCHBILLIGBERNARD)。此行是他第三次来中国。 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是1990年,当时在浙江湖州的一家纺织厂工作了1个月;8年后,他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山东的一家纺织厂指导1个月。这一次,他要到浙江新昌毛纺织有限公…  相似文献   
4.
这是极为特殊的一代留学生。走出国门之前,他们中外语基础好的,只学过LongliveChairmanMao(毛主席万岁)等几句不多的口号;基础不好的则连外文字母都不会。他们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右派”的子女。花季雨季,离开都市上山下乡成了农民;到了恋爱婚嫁的年龄,由于身背家庭出身的“黑锅”,常常是有情人难结连理,伤痕累累。好不容易盼到改革开放,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猛然回首,惦量惦量自己,却是起点低学历低,老大不小,劣势多多,前途一片灰暗。于是,在国门初开之时,他们带着满腔的失落、幽怨、不甘、不服,选择了另一条充满未知的…  相似文献   
5.
梁伯枢  王泱 《国际人才交流》2009,(7):F0002-F0002
6月9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给李政道博士颁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奖牌。李政道博士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教育几乎完全停顿的状况下,他向毛泽东主席当面建言重视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蒋震传奇     
蒋震无疑是当代中国制造工业领域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世界注塑机械工业领袖,更因为他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将自己几十年勤劳所得的几十亿财产倾囊回馈给社会的一位“豪侠”。迄今为止,已有六位杰出的华人科学家荣获他所设立的每奖十万美金的“蒋氏科技成就奖”,已有3000余名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受他所设立的慈善基金的资助派赴香港、英国、德国、美国等地接受专门训练。作为一个山东老乡,他曾为山东培训了328名地、县级领导干部,在中国人才培训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蒋震本人的经历坎坷曲折,他的经营企业的思路,同样别出心裁,他对人生的追求,无不体现一种超越常人的毅力、执著和精明。  相似文献   
7.
“25年前中国和联邦德国同意建交。没有国务活动家的任何准备工作,一位记者,后来的中国驻波恩大使,使两国走上互相接近的道路。” 这位被德国人称作“打破德中关系坚冰的中国记者”名叫王殊。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从医院手术住院回来不久的王殊,在他的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那传奇般的新闻外交经历。 “临时救场” 来到德国 话题自然从他“出使”德国开始。 那是1969年,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依然如火如荼。被打成“三反分子”在新华社内部“劳改队”改造过2年的王殊因为熟悉英语、法语,又有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验而再度成为…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出国(境)培训经过30多年的开拓,累计选派培训学员约77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出色的服务,彰显出迷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为筹备将在上海召开的国际会议,世界银行副行长、世界银行学院院长傅兰妮(Frannie A Leautier)博士于2003年12月中旬专程来到北京和上海,我们的采访也在她的访华行程中间进行.  相似文献   
10.
约翰·纳加利安有着一流足球健将的体格。三十年来,他一直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手术室顽强拼搏,从死神手里救回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在护士眼里,他是医术高明的“神”;而在患者心目中,他是他们生命的守护神。在明尼苏达,不管病人病情如何,只要纳加利安发话说能治好,他们就会从里到外洋溢出生的希望,就会有百分之一百的可能逃出死亡圈。纳加利安无疑算得上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改写历史的明星人物。三十年前,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器官移植一直是外科大夫们不敢涉足的禁区;如今,由于他的实践,进行这样的移植手术已不再需要冒太大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