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8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朝两国共产党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双方并没有直接的接触和联系。然而,共同的命运还是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主要表现就是一些在华朝鲜革命者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朝鲜境内建党受挫以后,朝鲜共产党人把活动重心转移到中国的东北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在东北的朝鲜共产党各派组织先后主动或被迫解散。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朝鲜革命者入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自己在东北的实力,同时也承担了帮助朝鲜共产党再建的责任。"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号召在东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而在东北的朝鲜人则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共的斗争方针逐步转向以抗日为主,在中国的朝鲜共产党人最终完全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  相似文献   
2.
苏联专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崭新气象。帮助推动工业建设由于苏联专家的指导,各地钢铁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在短短1年中大幅提高,有些炼铁炉还突破了原设计能力。其中本溪煤铁公司炼铁厂低磷铁的合格率在3个月内从16%提高到88.5%,石景山钢铁厂250吨炼铁炉可炼铁376吨,太原钢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给予来华苏联专家优厚的待遇,这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中国为聘请苏联专家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家本人的在华工资,二是专家在华工作和生活的补贴费,三是为弥补专家原单位损失而付给苏联政府的补偿金。  相似文献   
4.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4月确定的计划是,金门战役推迟到8月开始,而攻打台湾则延至1951年夏.影响和改变中共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其中的基本条件是国共军力对比,而核心问题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欲观固政权,统一全国,只能与苏联结盟.中苏同盟建立后,苏联减缓了对中共军事援助的力度,而美国则逐步改变了对台政策,准备大力援蒋.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白宫宣布其新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是一个中共无法解开的死结.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专家来华的初期,苏中双方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6.
沈志华 《社会科学》2006,7(8):80-102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同时,1956年初中共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对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以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但是,对于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个根本问题,党内仍然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在调查和调整中没有提出并解决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消除以往政治运动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其结果,既给这次政策调整,也在知识分子心中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在具有截断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参数向量的估计问题。通过采用函数类K对有关数据加以调整,再用最小二乘法取得参数向量的无偏估计,并进一步得到了在大样本情况下所求的估计量满足迭对数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需要,也由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1954—1956年中苏关系有了一个跳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相似文献   
10.
1949年6月26日,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到达莫斯科,向苏联提出聘请顾问和专家要求。当刘少奇8月1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时,已有220名苏联高级经济干部和工程师同车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