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产物和物质载体。太行山红色文化囊括了革命先辈浴血前行的功绩,更有燕赵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抵抗的事迹见证。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内涵转变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气质,从多个方向,多个层次发掘和拓展大学生的红色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藏富于民"作为我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思想之一,对当今我国的发展仍有积极意义,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实现"藏富于民"不仅能够极大的带动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它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相同的。从目前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民族地区实现"藏富于民"需要坚持公平、效率原则,兼顾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原则以及坚持共享社会主义成果的原则。"藏富于民"并非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共同努力,通过多重政策、措施保障其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正处在发展壮大的阶段,东部沿海和发达城市社会组织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越来越大,在社区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改善民生,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支撑力量.目前,不论是民政系统,还是其他部门,都高度重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6.
加强西藏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对于增强西藏高校活力和促进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绩效管理的本质,进而通过深入调研,反思西藏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提出了构建西藏高等学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短信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手机短信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但也让大学生进入人际交往误区;它带来了方便快捷,也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诚信;它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不良短信也给大学生带来危害;它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但其品位还不高。科信学院实施的"短信教育工程"实践说明,利用网络的延伸体-手机短信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受众广泛、传播迅捷、双向互动、经济实用、真实可信、安全隐秘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之际诗人张问陶,任莱州知府期间留有内容丰富的判牍传世,为后人称颂。船山判牍既有充溢的文人性情,灿然的文辞风貌,又内含着执著的对伦常合法性的坚守。船山判牍的文学修辞乃至诗性抒发显其性,而对伦常合法性的坚守则显其志,二者结合为一体。它体现了诗人与循吏人格的统一,展示了诗性与法理融合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文学史上所涌现的女性诗人中,语溪徐氏姊妹是相当杰出的;而在南社几对姊妹诗人中,徐氏姊妹亦卓然而立。在近代文化"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她们以古典的诗歌形式传播时代的思想风潮,为中国女性古典诗史赢得了绮丽风华和不朽声誉。虽然复杂的命运轨迹和自身的某种局限,使语溪姊妹诗人没有能跟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新一轮女性创作转型中发挥其更大的文学力量,但她们当年的豪侠壮举和革命姿态,连同其诗词作品,已足以挺秀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也足以让后人回忆和品味不已。  相似文献   
10.
根据焦点方法,法律的力量在于其具有创建焦点的能力,通过创建的焦点,改变人们的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通过法律创建焦点推动信念的改变,是新法律改变人们行为,从而形成良好遵法、执法格局的关键环节。在当前我国民族事务领域,存在着法律焦点模糊不清、多焦点并存、元信念缺位、相互制约性的官僚文化不显著等制约性因素,影响着人们信念的改变。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创新,需要致力于明确法律焦点、推动法律焦点获得显著性、培育相互制约性官僚文化、推动法律内化等举措来推动信念共同体建设,从而在全社会层面推动良好的遵法、执法格局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