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的成立使获得崭新身份的公民们第一次拥有了自我家庭之外的空间寄托,甚至一度几乎完全转移了人们曾经给予家庭这一私人空间的历史热情.反映在“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中,即合作化、人民公社等政府行为,加之离婚、分家等民间行为,广大村民们的家庭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性变革;家庭的淡出直接宣告着国家显赫社会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皈依,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在世纪之初的崛起,表明的正是一种集体主义宏大叙事时代的来临。然而,由于集体主义建构的视觉理性基石的影响,人们普遍陷入了失聪的困境之中,而且导致在对个体与个性话语的认识上存有严重误解。结果,集体主义在遏抑个人主义的同时,也一并遏抑了个性的可贵价值。  相似文献   
3.
阳光的指纹     
有个考察队在北极考察时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进度没能按计划进行。后来队长布置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除记录考察日志外,还要记日记,以描写阳光下的景物为主。队员们虽不解,却也照办。  相似文献   
4.
路文彬 《东方论坛》2005,1(1):22-28
无论历史的书写还是书写的历史,作为一种权力,在实际操作上都相当于对于记忆的重新建构.中国建国之初小说对于历史的重新书写,正是依循无产阶级的审美/伦理原则,试图使民众体验到这个国家/民族同他们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在此,历史话语作为"善"的力量,显示出了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们对畅销小说与长销小说之间的差异问题一直没能做很好的廓清 ,因而始终存在着对于畅销小说的不公正理解。事实上 ,现今诸多已成经典的长销小说 ,在历史上也是畅销小说。而且 ,畅销小说在今天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也让我们看到了其成为长销小说的实力及可能。现在的难题不是如何才能创作出长销小说 ,而是如何才能创作出畅销小说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与教学无一例外地忽略了该门课程的伦理学意义,这使得那些在美学层面已然失却当下意义的文本因此遭遇了重新讲授的尴尬。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从伦理学这一维度入手,就不难发现,这些正在休眠的大量文本里其实处处潜藏着生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国以来的小说历史叙事历经对于“革命史”的讲述以及“文革”史的反思之后,直至“寻根”小说这里,才开始由民族文化史的美学意蕴维度启动了一个浩大的历史重构工程,并从此真正动摇了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8.
没有权力就没有主体,没有服从同样也不可能产生主体;但在对于主体的认同方面,我们的历史习惯往往是反抗而非服从。我们知道反抗表征的是权力,却忽视了服从表征的也是权力。就文学中的某些忠仆形象加以甄别和考察,结合新中国初期公仆与公民的社会现实状况,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主体同服从间的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9.
古人“学而优则士”的说法至少表明了对于“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即学是大可不必自始至终的,相比于学。“士”才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果不是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当官,想必读书是根本不会被视为万般之上的。说到实处,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官。即便没有什么当官的希望,但做个读书人多少也能算是个安慰。恰是基于这个原因,结果造就了中嗣历史上无数个书呆子。  相似文献   
10.
路文彬 《社区》2010,(32):10-10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沽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