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国内盒装复合薯片的包装主要以人工和单机结合为主,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低的现状,提出了盒装复 合薯片自动包装线的控制方案。设计了基于PLC、变频控制、伺服控制、步进控制技术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采用步进 电机驱动的星轮理片机构实现了高效自动理片;通过对机械臂的控制将薯片组快速、准确地推入包装盒;建立了各工序 之间的控制逻辑,实现了包装过程的自动化;设计了包装线的的控制软件,包括现场控制、通信及人机界面。实验结果表 明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控制准确。系统具有的可视化人机界面,可满足盒装复合薯片自动化包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农业社会的专制政治结构中,饥荒常常袭击耕作土地的农民,三年大饥荒时期造成了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这与僵化的政治结构密切相关。大饥荒事实上成为农民公民权缺失综合症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3.
电测法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在我校基础力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机遇下,材料力学实验课时得到扩充,在此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对电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强对应变片的认知及提升应变片的粘贴能力,我们新增了“电测原理与贴片综合训练”这一实验。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电测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掌握了应变片粘贴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机翼颤振模型是一种观测气动弹性颤振现象的实验装置。利用风洞、振动采集系统等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风速、振动扰动等条件下,引起模型的气动弹性动力失稳,进入自激振动(颤振)状态。通过观察、测定和分析响应信号,帮助学生理解颤振发生的力学机制,获得气动弹性的相关知识,并发展防颤振设计的能力。本文基于气动弹性力学设计、结构弯扭刚度解耦技术、3D打印等创新手段,开展颤振风洞试验模型的自主设计与研发,应用该模型开展气动弹性教学,获得了实践教学数据。目前机翼颤振教学实验与飞行器结构力学、气动弹性概论等课程一起,共同组成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设)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是工科飞设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5.
提升工商执行力,是工商部门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工商部门的执行力的提升,需要冲决策计划科学化、打造坚强团队、提高干部素质、强化制度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代际时间转移动机是公共转移项目和政策的关键决定因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一概念相对比较新颖。目前尚无子女的孩次、性别与中国农村老年人代际时间转移之间影响的研究。本文旨在从农村地区父母的角度,按子女的性别和孩次,探究时间转移的动机。本研究的数据为2009年从中国安徽省巢湖地区收集。研究结果显示从父母的视角分析,子女的孩次对代际时间转移动机有显著的影响,而子女性别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本文讨论了对政府政策和未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代际转移动机对公共项目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货币转移则是代际转移的重要和常见形式。国内对于子女性别和孩次对代际转移影响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通过采用利他主义和交换假说两种理论模型来定义代际转移动机,从农村地区父母的视角分析子女性别、孩次对代际转移动机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的孩次对代际转移动机有显著的影响,而子女性别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农村地区子女的孩次对代际货币转移的影响,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颜色釉发色的形态与自然物象的形态存在着模糊、内隐的对应关系.把颜色釉发色形态与自然物象结构的对应关系提炼为具有视觉和审美价值的图像,回归材料、语言、形式与自我的探索之路是有价值的创新.本文以陶瓷艺术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深入个体的经验领域,把颜色釉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性介质,考察创造者的人格特征、认知过程,并提出这一领域的创新构想,以期对创造者的创造力进行多维度描述.  相似文献   
9.
周律含 《人文杂志》2022,(11):37-47
传统的中国美学研究往往将其研究对象限定于美和艺术,但在中国古代,空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尤其是其中的方位。方位观念的形成,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人对空间的物理性认知,更是一种具备美学特性的空间规划。以早期中国“六合”的空间模式建构为例:它将人置于空间中央,由此诞生的华夏地理就成为一种经验性的人化空间,而并非纯粹的客观地理,这种非客观性恰恰为美学的发生提供了契机。从上、下的建构到四方的展开,方位承载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空间想象。这一空间想象及方位建构在农耕文明紧密的人地关系促使下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方位共识,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归属感,最终涉及的是一个如何建构精神家园的“安居”问题。总之,空间方位不仅关乎物理,更关乎人文、关乎审美,它发源于感性,又从感性活动升发至价值观念甚至哲学思辨,为早期华夏文明的建构开出了一条独特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