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4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限界寿命的进化 人类限界寿命(最高寿命)的进化与文明无关,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的突变。在此首先想介绍一下卡特勒(R·C·Cutler, 1979年)研究人类限界寿命进化的概况。 卡特勒根据出土人骨的体重和脑容积,运用萨谢尔(C·A·Sacher,1959年)法则计算腊玛猿人——现代人的限界寿命的理论值(表一、图一)。  相似文献   
2.
一、家庭经济中的生产和时间价格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只有企业才能进行生产,而家庭只是消费。但近年出现的新经济学则认为家庭也有生产活动,那就是主妇为了家人的消费,把自己的时间用来选购物品,进行加工。因此,日常家务成了生产活动,产品则是家人的健康。在家庭经济中,生产的投入是市场物资和时间,产品是非市场性的物资或服务,家庭经济是以获取家庭最大效用为其行为准则的。  相似文献   
3.
50年代以来,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上,人口动向主要取决于生育率。因此人口增长的理论研究,大多是探索生育率的经济决定因素,这就形成了“生育率经济学”。 生育率经济学所采用的是价格理论。夫妇生孩子的意愿取决于家庭的最大效用。作为家庭经济的意志决定,生孩子与消费、储蓄、就业等属于同一类,也存在供需关系的问题。但作为行为主体的夫妇对孩子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给者,因此在孩子的供需关系上不存在供求不均衡的市场,不存在标明的价格。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性的相对收入假说 里宾斯坦作为未参与芝加哥学派和依斯特林学派斗争的第三势力的代表人物,于1974年发表了孩子不是一般耐用消费品的论述。这种新生育率行为的微观经济理论是一种包括社会地位观念在内的相对收入假说,我们称其为社会性相对收入假说。 依斯特林曾将相对收入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只限于家庭间的比较。奥肯也认为决定孩子数量的不是家庭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丈夫与其所属职业集团的其他成员对比下的相对收入。孩子的费用不因家庭的收入而异,而因其所属集团的收入不同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