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从统一科学谈起谈论统一科学的问题几乎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时髦并不总是意味着昙花一现,或许那些长时期均能立于时髦之地的物件便是那个时代的大趋势。出于不同侧重的需要,人们有时又用科学的一体化和科学的综合来系指我们所说的统一科学现象。近一个世纪来的自然科学发展,较之文艺复兴后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分化特征,综合的确是一个明显的标志。现代自然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的立体图景,可以被看作自然科学日趋成熟的表现。我们觉得必须强调的是,统一科学的~a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探讨了经济环境的定义、地位及其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建设一流大学对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我国西部高校目前创建一流大学的困难及与之的主要差距,探讨了西部建设一流大学的可能性,提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5.
"宗教无小事"。宗教一直同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和民族关系交织在一起,宗教往往使一个民族具有特殊的凝聚力,但宗教往往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矛盾和冲突相交织,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存在与影响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灾难往往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采取诸多办法进行灾难防治,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是运用法律手段.法律手段被普通运用不仅基于法律自身的特性,还基于法律在灾难发生后非常态社会秩序如何有效地向常态社会秩序转变的特殊作用上,这种特殊的作用也必将给我们在灾后重建中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两年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带来了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的伟大奇迹,应加以总结和推广。结合四川实地重建工作,仅从抗震救灾的经验来归纳,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灾后重建;三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存在发展的价值基础与命脉所在,大学精神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民族振兴之魂.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面临着社会责任凸显与竞争分化的压力、学术自由与行政制约的桎梏、追求卓越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需要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术文化的弘扬、制度文化的建构、文化环境的优化来推动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大学“育人”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重视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原理转化为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应植根于中国的实际,对民族观教育的中国土壤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考察,进一步汲取教育的养分和把握教育的脉搏,不断赋予教育内容以鲜明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色,这无疑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生动性、实效性获得地利和天时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而灾后恢复重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重大自然灾难发生后大都对有关如何应对灾难和灾后重建方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真理光芒的真知灼见,这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