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2.
解析留守家庭缺损现状:从结构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慧 《西北人口》2008,29(4):121-124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于是,许多迁出地都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的农村留守家庭。在这类家庭中,成员长期、持续地处于分居状态,家庭核心角色的缺失导致家庭结构残缺不全。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并从结构到功能,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损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边缘贫困群体是一个新出现的困难群体.结合江苏省南京市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低保"标准偏低、界定的单一化、就业不稳定以及政府缺乏专业工作人员,是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针对边缘贫困群体的4点扶助对策,即推行"发展性社会政策"、实行差别救助、积极发挥社区援助功效以及强化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4.
杨静慧 《兰州学刊》2014,(9):137-141
现代家庭生育率的下降、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应对我国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的银发群体,因此亟需转型为社会养老模式,但“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却使得转型困难重重.而积极活化老人资源、强调老人社会参与、有所作为的互助式养老,凭借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为我们破解转型困境指明了理性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5.
6.
危机重重的巴基斯坦作为研究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蓝本,显现出构建政府协调能力的必要性.在公共危机的治理困境中,巴基斯坦政府存在制度协调、人员协调、信息协调及物资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缺失.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必须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整合民间社会资源、构建统一的危机信息系统和物资保障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但“政府失灵”的现实表现,以及作为新生力量的环境NGO所凸显出的推动公众参与、反映公众利益、积极影响决策及创新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使人们重新厘清政府与环境NGO各自的职责,进而达成两者之间主导和补充、合作和互助、平等和监督的协同关系,联同有效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化进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的碰撞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20世纪90年代,老挝琅南塔省勐新县政府推行的旨在加强国家对山地民族的管理、并试图以坝区“文明”规训山区“野蛮”的山地民族移居坝区政策随山地民族拒绝下山而宣告失败.随后,政府开展山区的禁毒工作,推动坝区的“替代种植”产业和打工市场的发展.这才使丧失经济来源的山地民族阿卡人下山寻找新出路.移居坝区的阿卡人在不断寻求经济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在主动进行文化调适以融入“文明”进程,并力图在国家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10.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本原。因而,转型社会中家庭结构、功能、类型、重心等多方面的变迁,必然导致家庭德育的功能基础、逻辑起点、基本形式和精神支持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进而给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于是,依据系统生态理论,从个人、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子系统探讨如何优化家庭系统,以期提升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之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