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平凡而伟大的9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践及坦率和真诚向世人展示出赤诚为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丁利强 《学术论坛》2013,36(3):54-57
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90多年来党始终不懈地艰辛探寻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在安邦兴国实践中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惠民安民,造福百姓,引领人民大众走向共同富裕。当前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协调发展"五位一体"的美丽中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不平凡的90多年岁月,历练和磨砺了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品质,也铸就和验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鲜明昭示出党为民谋利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丁利强 《学术论坛》2012,35(10):45-47,164
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着眼于由"宣传理论"转向"感悟价值性",结合时事与社会热点问题,挖掘和设计社会各阶层联谊参与的现场情景活动,凸显国民"自主教育、自我感悟",贴近国民情感,贴近民生,尊重民意,拉近宣传的亲民距离,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寓主流价值观"活化"渗透于国民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关于党与社会主义休戚与共关系的学说,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辨证统一关系。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主要是从客体方面规定了党的目标和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侧重于从主体或人的方面规定了党的性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日本核泄漏事件在中国引起的"抢碘盐风波"带给我们深刻的社会反思:可怕的不是核辐射,而是恐慌本身。核恐慌折射出政府的权威性、媒体的可信度、民众的科学素养、民众的心态等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德与才孰轻孰重,从古至今争论不休。追溯中国共产党用人思想的历史轨迹,主要经历了解放以前的"德才兼备",解放初期的"又红又专",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能人"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思想作为党识人用人的宝贵实践经验总结,不仅是党在新时期激发内在活力的特殊要求,更是党奠定坚实人才基础确保永续执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恰当把握舆论宣传教育人性化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强国家主流声音的认同度.为此,舆论宣传教育人性化应从“荣誉至上”与“物质肯定”相辅相成中重塑社会责任感在“国家需要”与“个体利益”适度结合中尊重教育主体情感,取材“真人真事”缩小“教育隔阂”以增强“效仿力”,从而引领大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和上网媒介的增多,网络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对于广大的高职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已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空间。针对高职生网际交往存在的易迷失自我、现实人情冷漠、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扭曲等人格障碍弊端,应通过建立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强化道德伦理约束以及心理疏导,特别是要有法律规范作依据等措施,规范高职生的网际交往,使高职生的网际交往健康、理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不被信仰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主要缘于以道德手段为主的社会调控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赖感,"刑"与"法"概念的混淆降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切感等。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对于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为此,在民本理念下,着眼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和文化传承层面等“四方联动”,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渗透路径,以促进百姓确立共同价值取向的自觉精神追求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思想教育的广泛性要求与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导向相结合,制度化“社会公益”服务工程与集中性“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相统一,凸显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