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我国留学生大多数跨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类型属于融合型,即在保留本族文化核心成分的同时吸纳异族文化的成分。这就让他们能够在努力适应所在国文化的同时保持祖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这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迸发出极大爱国热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问卷调查旨在对比分析21世纪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交际者自身感知与在英语人士眼中表现之差异,以发现新世纪中英跨文化交际特点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得出启示并提出建议,希望对中英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不和而带来的矛盾,消解由于规范规则和风俗习惯的差别而产生的隔阂,解决由于非语言行为迥异而造成的尴尬.中道思想也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和全球化中文化融合的行动指南,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适应中的适应程度和文化融合中有关文化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时中"而达到"中和".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践行中道并非易事,但只要有"至诚"之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而达到"中和"的.  相似文献   
4.
问卷调查旨在对比分析21世纪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交际者自身感知与在英语人士眼中表现之差异,以发现新世纪中英跨文化交际特点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得出启示并提出建议,希望对中英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仍比较薄弱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重点是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的内容。结果显示 ,学生在所有八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特别是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行为、文化意蕴浓厚的词语这四个方面问题还相当严重。它们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 ,增强他们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意识 ,全面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源语文化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源语国文化大环境中用目的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 ,根据其具体交际环境的不同 ,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源语国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这种制约和影响常常大于目的语文化施加给同一交际的影响 ,这是来自目的语国家的人愿意甚至努力适应源语国的习俗和交际规范的重要原因。这不但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找到依据 ,而且也被我们的调查和观察所证实。因此 ,除某些敏感域及陋俗以外 ,即使用英语在国内与英语国家人士交际 ,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程度地采用中国文化的习俗和规范。  相似文献   
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相对主义的相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相对主义者认为,文化无优劣之分,任何文化皆平等,反对民族中心主义者把各文化划分等次,反对用正确与否的标准去评判各文化。就批判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来说,文化相对主义这一文化价值观毫无疑问有其进步性,然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而言,文化相对主义这一文化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缺陷,难以指导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现实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即文明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中西礼貌原则与“入乡随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礼貌有着不同的释义,礼貌打上了文化烙印.在汉英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以"入乡随俗"原则指导交际双方的礼貌言行,同时依据具体不同的"文化大背景和文化小背景"适时、适地地把握"入乡随俗"的度,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9.
英汉褒贬词语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褒义词和贬义词是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同时代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在语言中的记载。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褒贬义词语根基于英汉各自的文化土壤 ,反映了不同时期两个民族各自的社会心理状态。这种反映往往相异 ,但也有偶同。不过 ,英汉褒贬词语在语义关系方面却有某些相似之处 ,而语境对词语的感情色彩也有着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