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沙漠南缘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在历史时期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1)中国沙漠南缘的纬度分布存在规律性;(2)亚洲内陆沙漠南缘的纬度呈由西而东逐步北移的趋势;(3)北魏时期中国沙漠的位置和范围与现代相同或相近。沙漠的生成、发展和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这是两个人们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本文试图以现代沙漠学研究与历史地理学方法相结合,互相参照对比的途径来帮助解决。  相似文献   
2.
黄河在东汉至唐的800多年间所谓“长期安流”,实际包括三种情况:(1)由于河道治理而暂时稳定;(2)虽无重大改道,但决溢仍很频繁;(3)由于下游严重战乱及人烟稀少,决溢徙损失相对减轻,以及因社会政治原因而导致的资料缺失。作者认为:所谓少数民族内迁使土地利用方式改农归牧,从而使下游洪水泥沙减少的论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讨南北朝时期北方山胡等民族的源流,通过对族名、人名等词汇及地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山胡、契胡、鱼国、敕勒、契吴等族均属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是东胡鲜卑的分支;(2)鲜卑语,即所谓“北俗”,应与古突厥语相同或相近;(3)契吴亭即契吴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以东,契吴为突厥部族之族名.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力土壤侵蚀,长期以来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给下游治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研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找出其历史根源,对于今后黄河治本有很大的意义。谭其骧先生在其“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考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论证了一个确切的事实,即黄河下游的灾害发展过程与中游的开垦过程是大体吻合的。但是谭先生所提出的主要论点,即认为在东汉以后,由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因而形成了下游八百多年的安流局面。这个看法我  相似文献   
5.
《魏书》中方山、方岭的位置 ,即今大同市孤山 ,北魏孝文帝的陵墓 (高祖陵或长陵 )并不在洛阳 ,而可能与文明太皇太后陵 (永固陵 )同在孤山。据推测 ,上述两皇陵与方山石窟 (思远佛寺 )的故址 ,有可能被埋藏于孤山岩体的内部  相似文献   
6.
由于匈奴与鲜卑长期的和战关系 ,赫连勃勃完全有机会到过云中川的契吴 ,而匈奴族盘据的毛乌素地区不可能有一个鲜卑语的地名———契吴。再者 ,郦道元亲自考察过云中川和统万城 ,但只记载了云中川的契吴 ,因此可以断定统万城北有契吴一说 ,乃是崔鸿的杜撰或误记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在描述黄河大北干流的文字中 ,缺少关于今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区 2 30 0 0km2 的支流情况。缺失上述记载的原因是 :在北魏、东魏时期 ,该地区为官方划定的军事性质游牧区 ,是军警用马的驯养基地。因此该区未设任何地方行政机构 ,也不属于任何州、镇、郡、县管辖 ,故没有户口数字的记载。从 4世纪 70年代到 6世纪 2 0年代的 15 0年中 ,本区牲畜数量增长近 10倍 ,草原严重超载 ,加之以气候干冷 ,促进了鄂尔多高原的沙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应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分析研究两千年来黄河中游的人口发展史,结果表明:一、东汉本区人口实际上与西汉时期相近;二、人口的快速增长始于清代乾嘉时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