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出现和完善体现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人权保护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概念“精神损害”,我国的法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对有关精神损害的定义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精神损害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被告人与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在诉讼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论述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法律地位的变迁,指出实现诉讼中的权利平衡是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规律;针对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情况表明,被害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保障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浅议精神损害赔偿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了精神损害赔偿举证责任问题的现状,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受害者在事实上存在着举证困难的问题,如果局限于传统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原则,作为受害方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举证。因此,应当对精神损害赔偿举证责任问题作出特别规定,以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提高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司法裁判的统一性,有效的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应该从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制度:首先,慎重对待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事实推定;其次,细化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第三,确立精神损害标准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审视佘祥林案,凸显了我国当前刑事诉讼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佘祥林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时,不仅应从刑事诉讼法适用的机制、依据及主体着手,而且也应当考虑诉讼理念,以及整体社会环境对于刑事诉讼法适用所造成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应改革“流水作业式”的诉讼构造,以确立“裁判中心主义”为基本目标,强化对于侦控权的监督和制约,实现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同时应确立“无罪推定”、“程序正义”等现代刑事诉讼理念,并提高刑事诉讼法适用主体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对犯罪被害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是我国立法的宗旨。从完善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救济和保障刑事诉讼中权利平衡的角度出发,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是必然的,是紧迫的,明确设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同时对我国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简论美国科学证据评估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科学证据来发现和提取证据,对于查明案件事实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对科学证据在诉讼中证据效力的研究受到了各国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美国于1923年确立了弗莱依科学证据评估标准,弗莱依科学证据评估标准的关键在于科学界对于该技术的“广泛接受性”。多年来,弗莱依科学证据评估标准在诉讼中的运用表明该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1993年出现了道伯特科学证据评估标准并取代了弗莱依科学证据评估标准,成为美国联邦法院系统的主要科学证据评估标准。我国目前尚未确立评估科学证据可采性的方法,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科学证据评估标准来构建我国的科学证据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想状态,以民主、法治、人权、分权为其基本构成要素。民主、法治、人权、分权构成了现代刑事诉讼宪政机理。民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产生的前提;法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指引;分权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机制保障;人权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家庭的和谐与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然而家庭暴力这一严重的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社会的丑恶现象却一直难以杜绝,本文分析了家庭暴力产生的传统影响和社会根源,指出家庭暴力是男性对女性压迫的重要手段,是男女之间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并对防范和控制家庭暴力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94年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法律援助制度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种种纷争和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权保障机制,保障司法公正,并且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