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1.
长时间以来,在研究和讲授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过程中,许多同志把辩证的双重否定即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理解为是事物发展中的两次质变,目前不少新编的哲学教科书中仍持这种观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双重否定和两次质变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两次质变,就其本质来说,讲的是事物内部对立面斗争的依次转化,并且每一次转化表现的是两种不同质的事物的更替。而否定和否定之否定是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自身否定这个中间环节,然后又扬弃这个环节即否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反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恢复了它的应有权威,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但是,他没有冲破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只要“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是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9页)我们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一局限性,不仅可以帮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异化”理论问题时,有些同志提出,异化劳动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异化.我认为,这种错误观点,从理论上说,是同混淆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有直接关系的. 怎样理解对象化劳动?如果我们从劳动的一般本质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感到自然形态的物质对象还不足以满足或适合自己的需要,因而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把它们变成人工的产品,即人工了的对象.例如,自然界只有泥土而没有砖瓦,只有树木而没有桌椅,我们对泥土和木材进行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对象,于是客观的东西按着人的需要对象化了.所以,从广义上说,对象化劳动,就是人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物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