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是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一是知性和理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总的来说,知性和理性问题,仍然是探讨主客体的关系。近几年,知性和理性的讨论多集中在阶段的划分上:是把知性划入感性认识还是划入理性认识,还是单独列为一个阶段?这个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及作用,否则阶段的划分便成为空的和盲目的。本文想就后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最重要的改革。21世纪各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这一改革能否顺利实现,将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了促进这一改革,认真研究孔子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为仁由己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教育 在孔子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较低,孔子的学生,除了做官外,似乎就没有其他出路,所谓“学而优则仕”也,但即便如此,孔子仍认为,不能把做官作为目标,而必需把做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相似文献   
3.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结庐阳明洞讲学,一般称他王阳明先生,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重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都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从没有停止过“授弟子业”。他驻足之处,皆建学校,亲自讲学,甚至在他受迫害谪贬到贵州龙场时,这中间他“百难备尝”,“凌辱沓至”,“横逆之加,无月无有”,在万山丛棘、蛊毒瘴疠之中,他仍然坚持发展文化教育,以古洞为校舍,结草庵而居,办起了学堂,“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无巧谢雕凿”,他这种不畏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同时也使他终于赢得了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的爱戴和尊敬。在这个我国比较落后的地方,开了一代师风,对西南边远地区的开发,对密切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今天站在贵州修文阳明洞郁郁葱葱的山岗上,眺望周围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仍然可以想见五百年前王阳明办学的艰苦与欢乐!  相似文献   
4.
中西艺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的人都爱美、谈美、追求美;中西方的人在社会实践中都有表达自己最强烈感情和幻想的愿望,因而,他们早在几万年前,也就是说: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就在创造美,打磨艺术品。令人费解的是:他们有这么多共同的愿望和背景,中西方却产生了差异极大的美学,陶冶出风格迥异的艺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