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侯杨方 《领导文萃》2007,(4):138-140
皇帝和功臣其实是处于一种“囚徒困境”: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容易导致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2.
一、理论与问题 当代小农经济理论分为“形式主义”和“实体主义”两大学派,它们都承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可能继续的事实,从而有异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但是对于小农家庭在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决策行为分析,两派则大相径庭。 “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 W.Schultz)的《传统农业的改造》(Tran 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此书的中心论点是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愚昧,没有理性,相  相似文献   
3.
李强  侯杨方 《西北人口》2009,30(2):53-57
本文通过留存至今的一份抗战后江南地区的保甲户籍册及上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户赋册中所蕴含的人口及家庭信息,对这一时间段内该地区的人口与家庭进行了微观分析,表明各地区之间存在如下共同点:未成年及青壮年人口占有较高的比例,呈现出一种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总体性别比很低;简单家庭是最主要的家庭类型,主干家庭是次主要的家庭类型:男女都普遍结婚。但在职业及教育程度上各地区之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过密化”论质疑──以盛泽为例的个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加州大学的黄宗智教授通过对1350—1980年长江三角洲乡村经济的研究,提出了“过密化”(Involution)理论,认为由小农家庭手工业支持的商品化并不能导致近代化,因为它不带来单位工作日报酬的增加。本文以盛泽为个案,详细剖析了当地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小农经济,它较之传统农业带来了更高的单位工作日报酬,从而对“过密化”论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明清江南地区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人口中并不存在着“预防性抑制”及婚内节育行为。本文对明清时期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他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人口压力较为严重的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口通过推迟男子的婚龄、保持独身,以及婚内节育来应付环境的挑战。另外,“多子多福”仅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因为明清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妇女的终身生育率均在4~6之间,本文探讨了决定这一生育水平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历史上的人口总量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上海历史上的人口近年来有不少论著言及,但笔者认为它们在两个方面有重大的缺陷:第一,上海历史上的空间范围没有厘清,或以华亭(松江)、或以上海县代表上海;第二,对于历史上的户口统计数字没有辨别便加以使用。以上这两点缺陷使得上海历史上的人口问题迄今没有解决,故笔者试撰此文作引玉之砖。 一、历史沿革简述 现今的上海包括上海市区及其十个郊县(截止1990年),要对其历史上的人口总量进行估计,就必须对其历史沿革加以必要的说明,因为我们现有的历史上所有的有关人口的统计数字,都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统计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澄江范氏家谱》为基本研究资料,结合其它的史料,对明清时期600年间江南范氏家族的出生、死亡、增长波动等人口现象,以及影响它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分析,初步总结出了范氏家族的人口发展规律。研究表明,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生育率状态下江南地区家庭生育子女数在5~6之间,除少数特殊年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人口变动主要受外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以清初与太平天国战争影响为巨。  相似文献   
9.
侯杨方 《可乐》2010,(4):28-28
敦煌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党河,河对岸有一片稀疏的塔林,那是僧人或道士的墓塔。其中一座比它身后的众多墓塔都高大,位置也最显著。塔背后刻有墓志铭,走近一看,原来是敦煌文书的发现者王道士——王圆篆的墓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