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施闰章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闰章(1618—1683)安徽宣城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号蠖斋,晚号矩斋。愚山祖父鸿猷,万历间与焦竑、邹元标等讲学,著《中明子集》;父?、叔父誉皆继承家学。父母早殁,从塾师刘佰阳受业。同里高咏(字阮怀),在《施愚山行状》中记:“公生而纯粹,又可闻祖、父、叔之训,弱冠即以制举艺名噪里中,兼治古文词,故其文益高,一洗明季文帖括之陋。” 崇祯九年,施愚山十九岁,入学为秀才,从同里沈寿民(眉生)学。沈寿民与芜湖沈崑铜(名士柱)讲气节、务实学,时称江上二沈,声名之盛与吴中二张(张溥、张采)  相似文献   
2.
戴震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而他早年的《原善》三篇实为其雏形。本文对戴震思想中作为“善’的主要内容的“仁’与“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除了用暴力维持其统治外,还利用宗教迷信,在思想上麻醉被统治者,使他们安于被奴役的现状、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相继涌现出不少无神论者,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进行了勇敢的反神鬼斗争;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本文试图分别择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上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中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当前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一中国历史上,在理论领域内,无神论者反对有神论、有鬼论的斗争,是随着各个历史时期整个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展开和不断深入的。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晚年事迹,因易代之际,载记多所讳言,学人钩稽索引犹未睹其全豹。1962年予与李仪真君撰《方以智死难事迹考》(载《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5.
戴震(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七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杜会末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对于他的哲学思想,在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细致地分析研究。今年是戴震诞生二百四十周年纪念,以下几个问题和粗浅的意见,先提供出来,希望同志们批评纠正。一、关于戴震的宇宙观戴震解释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是本着一元论的主张,反对了宋儒的理气二元论。宋朝理学家认为“道”或“理”是形而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理学家认为“道”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把“道”加上神秘主义的色彩。戴震与此相反,他认为“形而上”是指“形以前”,“形而下”指“形以后”。“形”的“以前”、“以后”,以是否“成形质”来区分,而“道”就是“一阴一阳”,流行不巳的“气”,不是“形而上”的。这是研究戴震哲学思想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古人的生年和卒年,近来一些学术工作者作了资料的考订工作。《学术月刊》一九六三年第四期发表的刘大杰、钱仲联两先生所写的《关于一些古典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一文,便是在编写《辞海》工作中,就古人生卒年代的问题,进行探索的文章。作者的用意是很好的。古人的生卒年如果发生误载,经考证加以纠正,原是一件好事。读完以后,除了肯定该文的成绩外,我想,对考证古人生卒年这一工作的如何进行和如何看法,还有可以研究的地方。这联系到我们怎样正确地对待考据,以及把考据在科学研究中放在怎样的地位上的问题。现就  相似文献   
7.
一朱熹学派被称为闽学。它在福建的流传与影响仅是一个雏形,但反映出它在全国及后世的影响与作用。历史记载程门高弟杨时离别二程南旋时,程颢说“吾道南矣”。这句话成为理学史上的一句名言。朱熹的私淑真德秀在其《读书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8.
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字密之,晚号无可道人,是十七世纪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家。其主要著作有《通雅》、《药地炮庄》、《物理小识》、《易余》、《东西均》、《周易图象几表》、《愚者智语录》、《青原志略》、《禅乐府》、《一贯问答》及诗、文集等共约数百万言。他的文化遗产尚待进一步研究发掘,上海古籍出版社拟近年陆续出版《方以智全书》,日、美学界对方以智亦多有研究。本文拟将方氏《通雅》一书的写作过程、成书背景、内容梗概以及后世评价等作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9.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长江流域又是一个造就杰出人物的摇篮。方以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这样的摇篮中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方以智(一六一一——一六七一),安徽桐城人。早年在桐城与南京读书,奠定了学术的基础。一直到明亡以前,他积极参加东林、复社的政治活动,写出不少政治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