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问题——以上海为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正规就业理论起源非正规就业是外来语 ,源于国际劳工组织 ,国外一般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1992年1月 ,第15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了关于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及其国际标准。该标准认为 ,“从广义上说 ,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其特点是 :组织水平低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没有分工 ,生产规模小。”为操作方便 ,非正规部门应包括所有为个人利益工作的人员的非正规企业和根据企业规模或其雇员未经登记等性质而界定为非正规雇主…  相似文献   
2.
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国外一般称非正规就业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它是不注册、不纳税的经济活动中的就业 ,原意指劳动者不依靠政府创造而自主就业的过程 ,非正规就业理论来源于二元经济论、发展经济学、非正式经济、地下经济等理论 ,争论在于非正规就业是市场力量爆发的必然还是边缘性质的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本文分析并比较了非正规就业理论起源与发展脉络 ,并就其国外发展动态及对策趋势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非正规就业有三种学说渊源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刘易斯-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哈特-法伊格的制度边缘理论.非正规就业是社会边缘人群在制度边缘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与非正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缓冲层.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问题日趋严峻,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措施,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引入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不少地区随后响应.中国移植的非正规就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规的非正规就业,为了就业而就业,面向社区的就业.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正规化为目标,拓宽从业许可范围,减少政府的过度保护,抑制政策投机行为,从长远考虑还应与户口制度改革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熙亮 《社会》2001,(3):39-40
城市社区管理涉及的基本关系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相互关系 ,从这一角度看 ,可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 :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 ,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 ,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 ,社区发展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以新加坡为例 ,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 ,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其主要职能包括 :(1)对住宅小区、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 ;(2)对社区领袖和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经济危机严重、大批劳 动者失业、劳资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为了实现西分就业和经济振兴的发展目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干预和宏观调节。 西方各国采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从消极救济转为积极促进就业,将失业保险费用用于促进就业。相对于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言,“积极”意味着为劳动者创造条件,促进其就业;而“消极”主要是在周期性变化中,用救济等办法暂时在经济萧条时期将失业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