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吴中诗派与陈庄体山林诗派是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两大在野创作群体。前者系地方性文艺群体,受当时经济及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侧重个人才艺性情的自由抒发;而后者成员则多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在野理学家,受其理学素养、观念和思维的影响,诗歌大多是用来作为阐发自己理学观念和感悟的工具,部分作品过于俚俗,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诉衷情]组词之第八首,孙望、常国民主编《宋代文学史》、王根林校点《小山词》以及覃媛元撰《晏几道年谱》中,皆把它理解为表现时事政局的词作,覃撰《年谱》中更判定它是伪作。其实,该词并非表现时事政局,亦非伪作,其题旨与本组词中其它词作一样,都是用来表现男女相思离情的。  相似文献   
3.
“以意逆志”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提出“以意送志”的说访原则,后人对其理解不一。本文认为:“意”应理解为作品之意,与“文、辞、志”同列于作品本身系统之中,而对待“意”的完整确切的把握则是正确道得诗“志”的唯一管钥。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在文学阐释的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传统的“断章取义”的说持方法进行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散文第四届国际研讨会暨年会”于2 0 0 1年 8月 15日至 17日在聊城师范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主办。与会学者六十余人聚集一堂 ,针对中国古代散文领域的有关问题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并对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一韩兆琦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传记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 ,《史记》是其代表性作品。解放前 ,对它的研究比较少 ,即使有限的几本研究著作也主要着眼于其历史价值。《史记》研究的真正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在陕西 ,《史记》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成功之…  相似文献   
5.
范志新先生所著<徐顿卿年谱>,为研究徐祯卿提供了大量资料和重要线索.但其在引文、表述、推断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疏误和疑点.本文对此掇拾汇总,并进行匡补和质疑.  相似文献   
6.
明代成化至弘治中期,郎署文学在邵宝、储等人的引导推动下,得到初步的振兴。尽管这一文学力量仍然处于茶陵派羽翼之下,并无与馆阁文学争锋的动机和实力,但由于它在继承中蕴涵着新变,所以发展迅速,成为李梦阳等“前七子”发动文学复古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成化至正德时期(1465~1521)的吴中文学在保持地域性特色的同时,又与外界文学流派如京师茶陵派、前七子派以及陈庄体诗人有着广泛交流,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有些吴中士人科举胜出后往往融入京师文学群体,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吴中主体的身份和风格;有的吴中士人虽不出仕,但也能主动利用各种途径寻求与外界的交流,并在交流中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徐祯卿“因情立格”诗论是针对复古创作实践中“格”与“情”如何兼顾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与李梦阳、何景明的复古诗论相比较,“因情立格”诗论为当时的复古创作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早在成化年间,郎署文学就开始出现兴起的迹象。成化末至弘治前中期,即”前七子”兴起前,储巏、邵宝等人对郎署文学的振兴有引导发起之功。弘治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及孝宗本人对文学的重视,促进了以“前七子”为代表的郎署文学的崛起。康海以状元、翰林院编修身份主动与李梦阳结盟,倡言复古,标志着文学重心由翰苑馆阁向台省郎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表现妇德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一方面 ,作者通过它们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念 ,实现其道德教化的创作动机 ;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的喜好及接受程度 ,其在创作中又表现出某种迁就、迎合倾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