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期以来,不论在中国或在外国,翻译理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翻译学”界说不明,范畴研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语言学研究水乎的限制。可以说,历史旷乎其久的译论论坛命题相当有限,著作寥若晨星,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翻译界本身:在方法论上,翻译论坛基本上没有脱出经验论的套路;在观念上、认识上,翻译界对翻译理论或多或少都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弄不清楚“翻译理论”有  相似文献   
2.
我感谢1989年在巴黎萍水相逢的J.L.Fortey(汉名付德)先生,他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书法,我沉醉于巴黎路旁的咖啡座和塞纳河畔的书摊。付德无意中的一句话,加强了我的一个决心。他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 在此以前,我已经想到了译学中的一些美学问题,1984年曾构思写一本《译学与美学》。当时我刚刚写完《文体与翻译》。我到北京大学燕南园把想法告诉了朱光潜先生,朱  相似文献   
3.
中西翻译文化对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已经呈现于我们面前。台湾师范大学的刘宓庆教授与苏州大学方华文教授从中国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形态、建立中国翻译理论模式的构想,以及如何评价当前的翻译理论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关于翻译文化、本位与外位的关系、翻译的商业化等翻译实践的具体问题,对话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些看法有助于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