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日本海军成功实现统帅权独立之后,引发了围绕华盛顿体制以及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舰队派与条约派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统帅权独立以及派系思想的形成,最终体现在国家战略选择上——军事优位体制的实现,使日本加速走向战争。  相似文献   
2.
1907年在日本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海军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军备标准国而进行军备。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确立的"海军假日"时代背景下,海军与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逐渐形成双重外交机制,渐趋染指日本外交政策的选择,并最终在1936年迫使日本政府退出既有海军裁军体系。此举表明,政府已经无法有效控制海军,形成军事优位体制。海军最终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超法律的野蛮支配权"的非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刘景瑜 《日本研究》2005,4(3):85-91
1922年华盛顿会议以后,各国对未加限制的辅助舰投入了大量的财政预算,辅助舰的无序扩张增长,表明军备竞赛仍在继续。为裁减军备在1927年6月召开的日内瓦海军裁军会议也因英美矛盾而以失败告终。后英、日、美、法、意五国同意1930年在伦敦召开海军会议。伦敦海军会议于1930年1月21日开幕,会期持续了三个月,最终于4月22日在伦敦签订了海军条约。条约不仅对辅助舰作了相关的规定,也对主力舰的替换舰龄作了规定,所以本条约可以看作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海军条约的补充。在此期间,日本国内政治势力围绕伦敦海军会议上议题也展开了争论。  相似文献   
4.
日本于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经1918年、1923年和1936年3次修订,成为其制定对外侵略政策和扩充军备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海军一直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强调要保持对美7成比例、“舰队决战”战略。日本制定及第一次修订《帝国国防方针》时,美国虽为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国,但只是后者扩充军备的参照国而已,至第二次修订时,美国成为日本海军战略的对象国。1936年日本海军“南进”战略施行时,美国已成为其必战国。可以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海军对美战略观的确立与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积极对外扩张,延展在东亚的利权,此时樽井藤吉提出了“亚细亚连带论”,即同朝鲜合邦同中国合纵,认为中日合作对抗西方才是“大东合邦”的真实目的。但在日本政府吞并朝鲜、不断拓展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下,樽井藤吉的中国认知最终变成了一种奢望与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6.
刘景瑜 《社科纵横》2012,(8):101-104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伴随经济的发展,军事上先后战胜中国、俄国,在"海外雄飞"的路途上疾进。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便是要完成对外扩张所确定的目标,其后的历史证明近代日本政治与军事发展轨迹正是沿国防方针及其修订后所确定的方向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1919年11月16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组织日人围殴中国青年学生引发冲突,造成中国一名警察死亡多名市民与学生受伤。随后中日双方展开交涉,迟滞一年方得以解决,史称福州事件。中日双方围绕此事进行多次谈判协商,最终日本军舰撤离福建并道歉赔偿。日本《时事新报》《福冈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报纸对此均有报道,都认为此事的爆发源于中国排日运动,将中日交涉期间造成交涉停顿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所为,并未如常关注日方的错误及日本才是此次事件爆发主因这一问题。日本国内报纸有意渲染放大中国排日运动、抵制日货的后果,主张日本政府对华强硬,而并无关于日本道歉赔偿的报道。由此可见其报纸报道的选择性,以及作为宣传媒介的日本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的帮凶。  相似文献   
8.
9.
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作霖认为独占东北时机已然成熟,吉林督军孟恩远极力反对,双方发生争执.吉林军队调动时,"满铁"会社日人船津藤太郎意欲穿越警戒线引起斗殴,导致吉林军人同日本军人之间的冲突,宽城子事件爆发,双方互有伤亡.对此《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都进行了报道,并强调此次事件破坏了中日间既有的秩序,冲突的责任完全在中国方面,应给予严惩.日本报纸的这种歪曲的报道,进一步催生和激化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仇恨,也为日本对外侵略政策的实施完成了国内民众的某种程度上的"动员".因此更为真实地认知二战前日本报纸的新闻报道,有助于了解日本社会舆论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0.
1886年8月,中俄勘界会议进行期间,北洋水师四艘军舰入日本长崎港上坞修理,13、15日同当地警察、民众发生流血冲突,此事称"长崎事件".中日两国围绕此事交涉、解决过程,对两国影响较大.北洋水师成军后,自恃两艘铁甲舰船坚炮利,至甲午战前海军未曾有大发展,然日本借助此事更加发力建设海军,努力摆脱陆主海从的军事体制,而检证海军效果的是甲午战争的中国战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